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蓄”变之势气如虹——品鉴崇仁·机电之都篇

发稿时间:2023-12-16 13:45:00 来源: 抚州日报

  人民电器、明正变电、伊发电力、赣电电气……行走在抚州市崇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家家机电企业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机电之都”的魅力和风采名副其实。

  崇仁,是中国变压器制造基地、江西省变电设备产业基地,素有“机电之都”之称。近年来,该县坚定不移贯彻“产业为纲”发展理念,围绕“输变电+新能源新材料”的“1+1”产业布局,不断推进输变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变之势气如虹,中低压变电设备产品全省市场占有率在80%以上,配电变压器全国市场覆盖率居同行前三,产品出口至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从百舸争流到集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既是区域竞争的优势所在,也是产业竞争的内在必然,正成为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江西恒翔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伴随着机器轰鸣,铜杆生产线马力全开。“今年1至8月,企业已实现营收17亿元。”该公司生产一线管理总经理董绍祥介绍,整个项目完全达产达标后,预计可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项目的投产,让崇仁输变电企业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外地电磁线原材料的依赖。”

  “现在我们生产快捷多了,不出园区,各种电力变压器配件都能找齐,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带来的生产“红利”,让江西亚珀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喜上眉梢。

  近年来,崇仁县聚力推进输变电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助推输变电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集聚集群成效凸显,拥有输变电设备各类产品35个系列、2000多种规格,涉及钢材、化工原料、物流、运输、零部件配套等行业,仅配套的零部件就有300余个品种,包括电线、铁芯、线圈、绝缘件、环氧树脂、熔断器、断路器、油箱等,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23家,其中规上输变电企业52家。今年1至10月,输变电产业实现营收63.86亿元,同比增长41.05%,占规上工业营收比重62.7%。

  “一企一博”向“高端”迈进

  变压器突发短路,是困扰变电行业的一个难题。

  “通过引进江西理工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的博士,对变压器发热问题进行研究攻关,彻底解决了变压器温升超标问题,极大提升了产品质量。有了人才,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谈起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江西赣电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爱民深有体会,“公司能够快速发展,与崇仁县委、县政府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和引进是分不开的。目前,公司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多所高等院校的硕士、博士,建立了强大的科研团队,成为研发新产品的动力源泉。”

  针对企业成长困境、人才需求,崇仁县委、县政府创新实施“一企业一博士、一产业一团队”柔性引才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分批引进100名博士和5个以上产业研发团队联挂帮扶企业,全力破解县域人才供需矛盾、人才结构失衡、产才融合不深等难题。2022年探索实施“一企一博”引才模式以来,先后引进“两院”院士5人,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人选团队10个,博士60余人,博士团队5个,产业技能型人才团队15个,引育“双千计划”等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人选21人,有效破解产需不平衡的矛盾,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智慧”优势不断凸显。 

  科技赋能“制造”变“智造”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23年5G工厂名录》,赣电电气5G智能工厂成功入选。

  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给一台台看似普通的变压器,装上北斗变电远程控制芯片。经过改装的“智慧”变压器,可优化配置电力资源,为企业节省用电成本。目前,该产品已服务132家变电企业,为其增收4000余万元。

  无独有偶。江西伊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2年投资3亿元兴建“5G智慧工厂”,对企业进行技改扩建,引进国际先进的柔性生产流水线,以“5G云网融合”为核心,采用升级改造的企业生产管理MES系统,与国家电网全流程的运营监管EIP平台有效融合衔接,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围绕工业标识解析、生产管理溯源体系而打造的新型工业企业智能化工厂。

  “项目的建成直接拉动了企业产能倍增,形成了年产10万套智能输配电设备的生产能力,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左右。”江西伊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副总詹志岭表示,技术改进后还可进一步提升境外市场的竞争力,为开拓境外贸易市场增添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成为崇仁输变电产业智能“智造”的标杆。

  为了持续做好机电这一特色优势产业,使机电产业做到由粗到精、由小到大质的裂变。2019年以来,崇仁县陆续出台了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举措,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使输变电产业由崇仁制造逐步发展成为崇仁“智造”变成现实。目前,已拥有2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本报记者  饶品翔)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