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赣州: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

发稿时间:2023-12-20 21:25:00 来源: 赣南日报

  11月上旬,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在赣州举办。云集2500多名海内外嘉宾,签下千亿元项目大单,直播观看总人次达2.1亿……赣州以一场精彩的盛会,向世界展现着开放包容、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地处江西“南大门”,赣州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和超常规的举措,深入推进“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努力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开放新格局。

  一条条开放通道通江达海,一批批行业巨头接踵而至,一项项区域合作成果丰硕……今日赣州,正从内陆腹地迈向双向开放新高地,从容自信地走向全国、拥抱世界。

  出山入海 跑出开放加速度

  居“五岭之要冲、闽粤之咽喉”的赣州,是历史上丝绸之路陆海互联的重要节点。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赣州曾因内河水运的式微和陆路交通的“更优替代”,一度羁绊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不沿边、不靠海,如何能“四面逢源”“八面来风”?赣州树立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意识,全力拓宽开放通道、做强开放平台,想方设法拉近与外界的距离。

  扩大开放,首先要打通“出山路”。昌赣高铁、赣深高铁相继通车,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黄金机场迈入全国中型机场行列,赣州港五云千吨级货运码头建成投用,“两横三纵”快速路网框架基本形成……随着“水陆空铁网”交通体系越织越密,昔日大山深处的“交通末梢”赣州,一跃成为承东接西、贯通南北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有“出山路”,也有“出海口”。在赣州国际陆港,龙门吊将满载“中国造”“赣州造”产品的集装箱搬运装车。伴随着汽笛声响起,一趟趟中欧班列从这里驶出,奔向中亚五国和欧洲22个国家、151个城市。

  “建港以来,累计开行中欧(亚)班列1400多列,占全省开行总量的75%,开行铁海联运“三同”班列和内贸班列1.5万多列,港口吞吐量突破110万标箱。”赣州国际陆港集团副总经理郭锦介绍,这个“无中生有”建成的内陆开放口岸,如今已是“多口岸直通,多品种运营,多方式联运”的国际物流枢纽,班列开行总数及吞吐量位居全国内陆港口“第一方阵”。

  互联互通,提能增效。发挥全球航运和国际贸易“起运港”“目的港”功能,赣州国际陆港今年开通了首趟RCEP专列,常态化开行“深赣欧”“粤赣欧”班列,先后开辟满洲里、二连浩特等6个边境口岸的出入境通道,与德国威廉港、法国达飞轮船等开展合作。发挥盐田港、广州港等沿海港口的内陆腹地港功能,赣州国际陆港在全国首创“赣深组合港”“赣穗一港通”通关新模式,创新推出“陆海通”联运中转,开通赣深城际高速货运班列“融湾号”。

  毗邻赣州国际陆港,江西首个综合保税区——赣州综合保税区从“新”出发,其规划调整近日正式通过国家验收,15万平方米的保税物流仓库和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即将投入运营。

  高效便捷、立体多元的开放通道和平台,发挥着联动效应,助力赣州加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现在,赣州正着力下好一盘棋: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政策,探索赣州国际陆港、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四区融合”,推动赣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RCEP等全球经济贸易体系,打造成为全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引擎。

  出山入海,物畅其流,“买全球、卖全球”成为现实。今年前10月,赣州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达362.1亿元,同比增长11.9%;锂电池产品、平板显示模组、家具、农产品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720%、280%、24%、33.8%。

  软硬兼施 优化开放大环境

  两年时间,格力接连在赣州“落子”两个百亿级项目。格力总裁董明珠说:“赣州市委、市政府有求必应,诚意让人感动,无法拒绝。”为了“请进”格力,南康区组建工作专班,30天内完成2200多亩征地拆迁,39个有效工作日内完成3亿元工程量,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干就赣好!”“老区精神,湾区思维,特区干劲。”这是两句“很赣州”的话,如今已经成了全市上下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品牌塑造。开放,放大了赣州的区位优势,也让赣州看到了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赣州强烈认识到:必须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下大力气推进制度型开放,为实现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打通堵点、注入动能。

  以“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为目标,赣州坚定不移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围绕流程再造、制度集成、数字赋能,连出硬招实招,致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市县同权”、“全产业一链办”、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惠企政策一站式集中兑现、设立企业“安静生产期”等改革创新举措在全国全省推广。

  对标,更要接轨。通过建立深赣政务服务“全域通办”机制,赣州与深圳、广州等6个大湾区城市实现151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一次办成”,127项深圳政务服务事项在赣州24小时自助可办,深赣不动产登记实现“跨城通办”。与大湾区无差别、零距离的办事体验,为企业和群众所津津乐道。

  开放有赖于“地理”,更取决于“心理”。只有思想解放了,思路打开了,才能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抢抓机遇、赢得主动。

  一支战略眼光高、开拓精神足、综合素质强的开放型人才队伍,成为客商认识赣州、了解赣州的“第一窗口”。把握春节、五一、国庆等黄金期,他们主动登门拜访,深入对接企业;瞄准大湾区、长三角、闽东南等重点区域,他们加强产业研究,做好政策解读,采取小分队出击、一对一突破等方式招商抢单;“三请三回”“三企入赣”“粤企入赣”等活动中,他们热情宣传家乡,用心推介项目;为保障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他们全程保姆式服务;政企圆桌会上,他们倾听企业呼声,共谋发展良策……

  人才“软实力”,夯实开放高地“硬基础”。如今在赣州,“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的氛围日益浓厚,各级干部改作风、提效率、敢担当,政商关系“亲上加清”。赣州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前列,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

  2021年以来,赣州新签约项目1058个,签约金额8854.66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46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7个。吉利、格力、天能、美克美家、中国稀土集团……一批批行业“领头羊”“独角兽”扎堆落户赣州。

  区域合作 共绘开放同心圆

  临近岁末,赣州的城市热度持续升温: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什干州、加拿大万锦市、匈牙利森特什市客人纷纷前来交流考察,探讨合作;第六届全球客商大会、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四届长三角文博会上,赣州企业、赣州品牌、赣州声音引发众多人士关注。在与世界的紧密互动中,赣州不断擦亮对外开放的金色名片。

  单打独斗无法提升城市实力,“多声部合唱”才能共进共赢。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部地区崛起、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在赣州交汇叠加,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开放发展,既有坚实基础,也是必由之路。

  区域合作的“赣州篇章”中,“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是一个核心章节。同饮东江水、共行京九路,老区湾区素来往来密切。赣深高铁开通,赣州全面融入大湾区“两小时经济圈”,两地之间在产业、科创、旅游、人才等各个领域加快“双向奔赴”。

  ——接稳“产业转移棒”。赣州深度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市场规则体系,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延伸和功能拓展,加快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赣粤边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深赣合作共建飞地产业园区,努力打造大湾区产业协作高地和产业转移重要目的地。

  ——打造“最美后花园”。赣州唱响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阳明圣地、生态家园、世界橙乡六大旅游品牌,积极对接大湾区客源市场,通过开展旅游推介、开行旅游专列、合作旅游项目等方式,“引客入赣”硕果累累;对接供大湾区农产品标准,建成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84家,认证供深“圳品”28个。

  ——构建“人才强磁场”。赣州抢抓与深圳市对口合作的机遇,陆续组织1632名干部赴深圳跟班学习、培训交流;建立“周末工程师”“科技副总”“托管制”“双聘制”等柔性引才机制,发挥驻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科创飞地、人才驿站等平台作用,吸引众多湾区人才前来创新创业。

  开放之门越打越开,热情好客的赣州,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容。目前,已与192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牵手4个国际友好城市。

  开展走进跨国公司总部行动,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接待发展中国家内陆地区吸引与利用外资研修班……一系列经贸活动,架起了赣州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在人文、体育、乡村振兴等领域,赣州参与的国际交流合作亦多姿多彩。今年,赣州启动了青少年足球价值发现工程和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国际战略合作,赣州市体育局与葡萄牙本菲卡俱乐部签订足球合作备忘录,赣州定南女足代表中国赴意大利蒙蒂尼奥索市征战首届女足(U11/U12)环球杯。蒙蒂尼奥索市市长Gianni Lorenzetti说:“希望与赣州市进一步推进友好城市关系,携手共建青少年足球的未来。”

  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赣州正以开放的胸襟“走出去”“请进来”,在广阔舞台收获着更多的合作、友谊和精彩,共绘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的同心圆。(记者张惠婷)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