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非遗传承薪火燃——品鉴崇仁·民俗之光篇

发稿时间:2023-12-20 22:26:00 来源: 抚州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崇仁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孕育出了崇仁采茶戏、跳八仙、相山板凳龙、扭扭龙和尧岗傩戏等一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崇仁历史文明的见证,也是当地百姓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深入挖掘、合理利用、活态传承,让源于市井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彩,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脉动。

  丰富形式  让非遗融入日常

  舞台灯光亮起,在锣鼓、响板等配乐声中,主人公从舞台深处走来,转身、踱步,一举一动皆是风采,剧情行至高潮,演员腔调越发高亢激昂,引得观众席里阵阵掌声……日前,一场场采茶戏演出在崇仁各乡镇文化站轮番上演,为村民送来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崇仁采茶戏是临川汉族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打造乡镇文化站这一载体,让更多群众接触采茶戏、欣赏采茶戏、认同采茶戏。”崇仁县文化馆副馆长陈彬说道。

  近年来,该县着眼于“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通过建强载体、打造平台、展示展演,让非遗项目从“高阁”走向“大众”,在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重现光彩,并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乡村振兴等工作,推动非遗载体持续扩容,县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活动载体陆续建成,一系列非遗精品展演亮相。

  崇仁“打把戏”俗称“跳八仙”,是流传于崇仁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其专门演绎神话故事中的八仙传奇。这种舞蹈最早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为了保留“打把戏”的原汁原味,当地传承谱系非常严格,且世代皆为秘传,使得“打把戏”的发展几经曲折。为此,崇仁县文化馆对“跳八仙”进行挖掘整理,之后又将其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今,“跳八仙”的演绎已经打破了“每十载举办两届”的约定,在当地每年年底和农历正月举办的庙会上都能看到。

  活态传承  让非遗重回市井

  非遗文化源于市井,要让其重新绽放光芒,就要重回市井,走进人们生活。为此,崇仁县利用文化遗产日和各种传统节庆日,举办了“快乐周末”“幸福家园”等活动,积极推广非遗项目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创新非遗表演内容,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山板凳龙,是当地庆祝元宵节的一项民俗活动,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些年,在相山镇林头村传承队的代代相传下,相山板凳龙多次参加省、市、县各类灯彩文艺汇演及非遗展演,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方勇标是相山板凳龙的第二代传人,他深知,要想传承下去,首先需要培养接班人。“我会以老剧新排作为突破点,在传承传统动作的基础上,对服饰、造型进行创新,将当地民俗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并借助短视频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相山板凳龙‘活起来’‘火起来’‘走出去’。”他对相山板凳龙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将板凳龙、扭扭龙等民俗表演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激发他们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兴趣,坚定文化自信。”对于非遗文化进校园,该县宝水幼儿园教师彭燕深有感触,学校经常在节日期间组织孩子们观看非遗演出,让他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

  此外,该县还组织专人挖掘整理特色民间文艺,鼓励乡村积极筹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艺代表队,使秧歌、舞狮、杂艺等民间文艺“遍地开花”。同时,鼓励乡镇举办各具特色的民俗节庆、传统庙会,打造“镇镇有节会、月月有活动”的文化氛围。

  (本报记者  郑莹莹)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