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南昌新建区:满眼生机处处新 幸福生活别样美

发稿时间:2023-12-29 23:27:00 来源: 南昌日报

  村民修剪的精品苗木造型

  绿树环绕的小桥村

  行走在南昌市新建区望城镇小桥村,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焕然一新,一条条宽阔的公路蜿蜒于山水间,花卉苗木产业欣欣向荣,满眼尽是生机与活力……今年以来,小桥村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产村相融为路径,示范区创建为抓手,产业发展为支撑,描绘出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 鄢飞飞 全媒体记者 徐蕾 文/图

  推动“互联网+花木”产业迭代升级

  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小桥村以花卉苗木产业闻名省内外。岁末年初,望城镇小桥村的花卉苗木交易也迎来了繁忙的发单时期。在小桥村种植基地,只见门口停放着一辆大卡车,工人们在忙着装车,再往里走,只见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园艺造型呈现在眼前,村民们正在脱土打包,发往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的订单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

  小桥村地处南昌市近郊,全村户籍人口有682户、1870人。 总耕地面积约1200亩,其中旱地约500亩,山林地约700亩,是个人多地少的丘陵村。村党总支书记叶邦华告诉记者:“村里总共就这么点地,一年种两季水稻,根本挣不到钱。”

  村民邓必金家原有6亩地用于种植工程苗木和草皮,年产值能有10万元。近两年由于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征地,他家仅剩3亩地。为进一步提升土地的产出率,在村党总支的帮助下,邓必金改种附加值高的罗汉松、海棠树、精品茶花等新品种,年产值增加到12万元。“最贵的罗汉松卖18万元一棵,如今卖一棵树可抵原来一亩地产值。还有艺术盆景,只要构思精巧,市场上供不应求,根本销路不愁。”邓必金自豪地说,“依靠种植苗木,我们全村都走上了致富路,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卉苗木专业村。”

  如今在小桥村,高端精品花卉苗木已成为致富一方的优势产业。全村有300多户村民从事苗木生产运输、销售以及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吊装等相关工作。据了解,在仅有86户人口的小桥村刘家自然村,就有27台起重机、8台挖掘机,还有多台大型运输车,可见小桥村苗木产业化程度之高。

  由于村里土地有限,近年来,村里年轻人纷纷走出去承包土地或荒山,大规模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目前,小桥村全村土地除部分用于村民自种蔬菜,其余全部发展为特色苗木种植地,还在邻乡及外县租地发展了5000多亩花卉苗木基地。叶邦华表示,“我们推动产业精细化发展,品种已经有100余个,还与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等高校有技术合作。”

  “老铁们,这盆罗汉松造型别致、主干有力,喜欢的抓紧抢购……”在村里的直播基地,主播正在直播间带货。在数字乡村建设的推动下,通过镇村引导扶持,小桥村进一步完善“互联网+三农”模式,依托花木特色优势和电商先发优势,推动产业迭代升级,从过去的一家一户种、大家一起销、靠大喇叭叫卖的“1.0版”,到如今开网店直播卖花木的“2.0版”,正加速奔向数字赋能、大数据“跑腿”的智慧农业“3.0版”。今年以来,小桥村已累计举办直播带货50多场,销售额80余万元,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花木销售新模式。

  持续美化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今年以来,小桥村大力推进“两整治一提升”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迈入了新征程,实现“颜值”大提升。

  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走进小桥村,造型精美的罗汉松,整齐有序的桂花树,仿佛在列队欢迎,吸引游人驻足观赏。放眼望去,一条条道路宽阔整洁、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个个农家小院干净敞亮、一盏盏路灯整齐伫立道路两旁……置身其中,宛如走进了一幅祥和美丽的乡村画卷。

  据了解,近年来,该村统筹各级资金,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拆除旱厕等有碍观瞻建筑物200余处,清运陈年垃圾600余吨。新建、改造村民休闲广场4个,新建篮球场1个,升级改造村级公路2.5公里,建设停车位150余个,新建冲水式公共厕所6座,安装太阳能路灯24盏,房屋外立面喷涂外墙漆2.3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排污沟、铺设排污管并加盖沟盖板4000多米,实现了农村污水管网化处理。“我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以前村里各家院子虽然建设不错,但是猪圈脏乱、垃圾遍地,改造后不仅整体环境变好了,道路也修好了,大家都对这项工作很满意。”村民叶邦欣高兴地对记者说。

  为落实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小桥村还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文明实践等活动,通过微信平台、小喇叭及固定宣传栏、条幅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教育村民养成良好的“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生活习惯。同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门前“三包”、每周一次大扫除等规章制度,使讲卫生爱干净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小桥村日益成为市民观光休闲的网红打卡地。

  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今年以来,为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氛围,小桥村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使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浸润人心。

  “现在开庭!”伴随着清脆的法槌声响,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12月4日在小桥村法治广场精彩上演。此次模拟法庭选取了一起群众普遍关心、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赡养纠纷作为“庭审”素材,高度还原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当庭宣判等庭审全过程。逼真的庭审现场,让群众“零距离”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激发了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情。村民纷纷表示:“模拟法庭真实严谨,不仅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实际审判过程,还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

  而在几年前,村里的法治广场还是一块荒地。那时候,村民间磕磕绊绊还比较多,擅长合理合法化解矛盾的人还比较少,一个网格有一名“法律明白人”算是稀奇事。

  不能眼看着腰包鼓了,法理人情却淡了。小桥村党总支部把“两委”干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乡贤等逐步培养成“法律明白人”,以民情家访为契机,发动网格志愿者讲述尊法、守法、护法名人故事,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总结出“听、理、劝、借、退、和”六字工作法。为了让村民们闲时有去处,学法有趣味,村党总支征求村民意见,这才有了小桥村“新地标”法治广场。法治广场的建成,让普法、反诈等宣传工作有了载体,模拟法庭、法律题材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大餐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啥?”“移风易俗倡议书。”晚上7点,新婚不久的青年网格志愿者刘雅倩上门上户现身说法,用自己的零彩礼婚事影响着身边人。今年以来,小桥村常态化开展“低彩礼”“零彩礼”专题宣传活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走深走实。同时,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广泛开展“乡村光荣榜”“三风积分银行”等活动,让讲文明树新风的好风尚沁润人心。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