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看见戏剧生长的力量

发稿时间:2024-02-10 23:33:00 来源: 赣南日报

  大学毕业离开北京后,因通勤时间不便和不菲的票价,已许久没进过剧场,每当听闻好剧的消息,心里会闪过一声遗憾的叹息。

  2023年来到会昌县工作,不承想,会昌竟是导演赖声川的祖籍地,该县也由此打造了戏剧小镇。能够在家门口欣赏戏剧,十分惊喜,但也不免担忧:戏剧在大众的认知中,是高门槛、高票价、大城市文艺青年的专属,小镇的演出质量、运营团队、收益可持续性等能跟得上吗?戏剧真的能在赣南这片土地上扎根吗?直到1月5日开幕式启动,在这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给了我答案……

  首先看到的是戏。导演赖声川在开幕季为故乡带回了三部好戏,分别是《宝岛一村》《暗恋桃花源》和《镜花水月》,这是他对家乡人民和戏剧爱好者的回馈,带着落叶归根的情感和分量。

  《宝岛一村》是小镇开戏的第一场演出,同时是该剧目专属版的第一百场,从一至百,该剧在小镇得到了最圆满的相融:它将时世的动荡不安与幸福安稳相融、将人心的绝望和希望相融、将命运的坎坷曲折和殊途同归相融、将眷村的记忆与异乡人的乡愁相融、将宝岛和会昌相融……剧中最后眷村拆除前,所有人回来拍摄全家福,纪念这段宝贵故事的结束。而台下却是庆祝戏剧在家乡落地生根的人们,这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时代和命运不经意把人分开,而艺术和情感让我们在剧场团圆,一切是那么的自然,戏剧的光就这样照进了生活。

  《暗恋桃花源》是声名远扬的经典之作,用戏中戏的结构和互文的手法把“暗恋”和“桃花源”融合,让演员与观众共同在剧中寻找自己的故事。这次该剧在会昌落地,创新起用了当地的采茶歌舞剧团,融入了戏曲和方言的元素,为这部四十年的经典增添了新的韵味,正符合小镇“戏在身边,好在远”的理念。

  《镜花水月》是导演为戏剧小镇带来的最特别的礼物,它的灵感来自会昌的记忆,它上演的空间——园林剧场,则是由当地的一座老宗祠改建而成,里面的座位是从附近人家中借来的藤椅,让这部独特的作品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气息,故事在此处不再是上演,而是重现。演出时间也是特别的,定在17时15分,正是夕阳洒向园林剧场的时候。此刻,落日下的花格外美丽,而当剧目结束,月亮已经升起,大地一片沉静,置身小镇让人恍惚,分不清究竟是现实还是演出——看花与月的选择,体验生命的灵光与浩瀚,纵然短暂如同镜花水月,但依旧在不断地生根、发芽,开花……由于该剧目大多数观众还未欣赏,不再细说,但毫无疑问《镜花水月》的美丽属于这里。

  除了这三部经典作品外,其他剧场上演的剧目质量也十分上乘。香港话剧团带来的《姊妹》,凡是看过的朋友无不交口称赞,不负“北人艺、南港话”之盛名。我因工作原因未能欣赏,深感遗憾。《白条肉》《隐匿的风景》《魂归处》《寻找企鹅的夜晚》几部小戏也各有特色,总能让观众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最震撼的是优人神鼓团队带来的《金刚心》,让所有人沉浸其中。铿锵鼓声阵阵,悠悠唱词吟吟,表演充满力量,却能让欣赏者心静明澈。“小镇环游记”吸引了许多年轻表演团队来到小镇,他们划定好适合的演出区域,将此处变为一方小天地,让游客驻足欣赏并参与进来,当导演、编剧、演员,观众与剧场融为一体,从走进小镇那一刻起,你便已成为剧中之人。而最让人动容的是由触感实验室带来的《做翅膀的人》,他们将演出带到了本地的妇幼保健院,观众是一群打着点滴的孩子们。孩子们并不知道艺术、戏剧是什么,但演出让他们停止了哭泣吵闹,让他们与美丽、知识、美德、勇气和爱的距离更近。

  因为戏,看到人,由此听到了许多声音。当地同事乐于分享在小镇的成长,生活的每处痕迹和当地风俗文化。无论是两棵百年古树,还是北门饭店,或是会剧场原址的印刷厂、园林剧场的祠堂、古城墙,都生长着他们的人生故事。他们欣喜地看到小镇的新生,希冀小镇的发展。我的许多同学、老友、老师也来到了这里,旧友重逢不胜欣喜,虽然我来此不过半年,却俨然把这当作家乡努力介绍,生怕给他们留下不好印象,因为这里不是乌镇、不是阿那亚、不是北上广,一切都还是刚刚萌芽。欣喜的是,他们都很喜欢这里的慢节奏和百姓淳朴的习性,还有地道的客家美食,说小镇有一种和谐的美丽,能看到许多生活本来的面貌。

  这里还有许多怀揣着戏剧梦想的人,有在准备毕业大戏的学生剧团、有天南地北的志愿者、有民间艺术家、有热爱某个戏而专程赶来的粉丝,还有外国的戏剧工作者,等等。只要愿意交谈,他们会热情分享关于戏剧的一切,所有人都不设防,彼此交流观剧感受,聊过往经历,颇有艺术沙龙的感觉。

  这里不仅有剧和人,还有让人全方面感受戏剧魅力的活动。感触最深的是古宅读剧的板块,我参与品读的剧本是《让我牵着你的手》,该作品是由契诃夫与爱人的书信往来创作而成。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剧作家,但以往从没演绎过他的剧本,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我通过品读台词,与契诃夫心灵对话,深入体会他生命的最后六年,对他的创作理念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这里,或许人的悲欢可以相通。在这里,我看见戏剧生长的力量,它是向下的、扎根的,是种植在这片土地的一粒种子,让我们共同期待它长大的模样,相信会郁郁葱葱。(邱鸿亮)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