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抚州两会特刊丨蝶变跃升正当时

发稿时间:2024-02-28 21:42:00 来源: 抚州日报

  春暖花开,绿意盎然。田野上,农民正抢抓农时,翻整田地,一派人勤春早忙碌景象;车间里,机器开足马力,工人们忙着赶制订单;项目点,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刷新“进度条”……

  2023年,临川GDP达626亿元,同比增长6.5%。无论是11.1%的规上工业增加值、1.7%的固投增长、7.3%的社消增长,还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加速集聚、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都折射出——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临川已稳健起步,为跃迁积蓄力量。

  看实力

  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2023年4月,年产5万吨临川贡酒项目开工建设,9月首批白酒上市并通过中华老字号复核,当月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2023年7月,全市第一家云仓供应链企业——江西淳亿云仓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运营,有效补齐了临川区供应链短板,带动了当地电商产业上下游整体发展。

  2023年10月,投资20亿元的年产1万吨碳酸锂及1万吨氢氧化锂项目落户临川,中京电投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储能设备制造项目开工建设……临川有色金属产业前10月主营业务收入达174.3亿元,同比增长10%,上缴税金7.1亿元,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有色”更加“出色”。

  …………

  2023年,临川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直面风高浪急,经历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超预期考验,从实现“开门红”到迈向“双过半”再到冲刺“全年红”,临川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各项特色优势产业均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这一年,该区胸怀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把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芯片”、农机作为现代农业的“利器”、科学种植作为稳产增产的“金钥匙”牢牢抓住,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粮食单产水平再创新高,粮食总产量达60万吨。同时,该区强化项目支撑,注重品牌培育,延长产业链条,先后引进总投资20亿元的江西村农现代科技年产30万包食用菌工厂种植及深加工、正邦集团年出栏10万头生猪养殖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2023年,该区新增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55家;全区“二品一标”总数127个,已有14家企业获得“赣抚农品”授权认证。

  这一年,该区坚定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深入开展工业创新发展强攻战。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358.39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21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其中优强项目4个。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持续做大做强,引进江西安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铝合金新材料生产项目等4个项目入驻,待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大力扶持企业技改扩能,进一步加快“机器换人”“工艺换智”步伐,2023年全区技改项目12个,总投资6.33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可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0.44亿元、新增利税7.44亿元。一揽子政策高位推动、一连串项目精准落子、一系列助企行动全面铺开,推动该区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展现出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活力。有限公司铝合金新材料生产项目等4个项目入驻,待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大力扶持企业技改扩能,进一步加快“机器换人”“工艺换智”步伐,2023年全区技改项目12个,总投资6.33亿元,全部建成投产能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0.44亿元、新增利税7.44亿元。一揽子政策高位推动、一连串项目精准落子、一系列助企行动全面铺开,在强有力措施的推动下,该区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展现出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看民生 

  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我从外地回来没几天,就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在公司,像我一样从外地返乡就业的人员有30多名,平均月工资有4000元左右。”在银涛药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返乡人员钟小敏一边包装药品,一边乐呵呵地说。

  “在临川,我觉得最漂亮的地方就是学校了,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地理位置好。”2023年9月,临川区第五实验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后,陈大妈的两个孙子转学到该校就读,由于学校离家不到500米,陈大妈再也不用来回接送孩子了。

  “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应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临川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完善民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2023年,全区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49.67亿元,同比增长24.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9.5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4%,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群众最大的福祉。该区切实推行“送岗进村”就业服务举措,开展“一月一专场、一日一推送”工作,打造“就业红娘”送工新模式。2023年,该区共举办“送岗进村”活动50余次,提供岗位6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约4000人;全区48个社区近200名干部送出岗位3200余个。同时,该区利用村里的废旧仓库、厂房和撤并的村小等建设村组车间30余个,帮助300多名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据统计,2023年该区城镇新增就业5585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10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7%、7.2%。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增加经费投入——临川区以最直接的方式,传达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强学校育人阵地的坚决态度。2023年,该区新建了临川区第五实验学校、临川二小二部、临川四中教学楼,改扩建了临川三小、临川十小、临川十五小、临川十七小,新增学位4600个、园位960个,化解“大校额”学校3所、“大班额”71个,“优质均衡”“扩优提质”成为基础教育最响亮的声音。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服务是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民生事项。该区加快推进卫生院与养老院“两院”融合工作,通过“新建一批、提升一批、转型一批”等办法,全面推进乡镇、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2023年,该区在全市率先推动3个区域性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新增家庭养老床位2300张,打造了以乡镇级、中心村、非中心村、养老服务点为支撑的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养老服务点(站)全覆盖,惠及城乡老年人10万余人。从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拓展到面向全体老年人服务,从机构集中照料到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从政府公办为主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从居家适老化改造到智能化服务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一幅幅“老有颐养”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看热度

  文旅融合出圈出彩

  每天清晨五点半,54岁的中国烹饪大师章华华都要驱车前往10公里外的市城区同叔路农贸市场购买新鲜的黄牛牛杂。章华华经营的牛杂店名为“章猛子牛杂店”,在罗家巷临川牛杂一条街开了40多年。而在罗家巷,“丁子牛杂店”“老顾牛杂店”“刘猛仔牛杂店”……这样的牛杂店一家接一家。章华华说,去年以来,罗家巷牛杂店的生意格外火爆,每天一到饭点,食客络绎不绝,其中不少是外地游客,很多人慕名前来就为了吃最极致的临川牛杂。

  当文化根脉融合民俗节庆,当历史名城碰撞现代商业,文化临川火爆出圈,迸发出独特魅力和无限精彩。去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吃资溪面包、品临川牛杂”活动在文昌里景区举行,吸引了众多省内外食客前来“打卡”。9月29日至10月6日,文昌里总客流量达58.3万人次,日均客流量7.3万人次,让“临川牛杂”火上了抖音平台全国热门榜。

  旅游与文化从来都是相生相伴、相互交融的。文昌里曾是临川老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被誉为抚州的“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千百年来,中西文化、商户民众,佛、道、文、商、民等元素,在这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地方和谐交融,这些都赋予了文昌里厚重的文化底蕴。2023年的文昌里格外精彩。作为目前全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昌里极其重视优秀历史文化对文旅产业的拉动作用,持续唱响“文化抚州、梦想之舟”品牌。该街区以汤显祖著名戏剧《牡丹亭》为蓝本打造了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项目《寻梦牡丹亭》;举办“新春游园会”、七夕晚会、康公庙会等活动,唤醒古街活力;在街区进行地方剧种、濒危剧种、采茶戏的惠民演出,传承和发展抚州特色剧种,让文昌里成为滋养戏曲文化生长的沃土;中秋国庆假期,推出“寻梦不夜城·潮玩文昌里”等系列主题活动,做旺了人气,做热了文昌里文旅经济;11月9日至11日,世界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颁奖典礼等活动在文昌里举行,为冬季文昌里旅游再添一把火……

  “都说临川的山水人文让人流连忘返,我这次真切感受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石街深巷,古韵犹在,文昌里遗世独立的美感深深吸引了来自福建三明市的陈先生。

  老房、老店、老门脸,老牌、老匾、老字号,文昌里斑驳老旧的古建筑如今有了崭新的样子,更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休闲街区。正如陈先生所感叹,临川的美有着烟火气,也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可以探访民俗风情、感受古风古韵、品味戏曲文化,随时体验一种时空的穿越感。在不久前的元旦假期,文昌里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超25万的游客,跨年当天人流更是暴涨,达到了11.5万人次。这一成绩足以显现出临川文旅产业发展的火热。

  分享临川的美和文化,不仅仅是外地游客的福利,也是本地民众的心声,更是区委区政府久久为功的坚持与努力。

  据统计,2023年,该区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6.97%、5.98%,文旅产业这张城市的“软名片”越来越响、越来越亮。(本报记者 罗英)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