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抚州崇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发稿时间:2024-05-17 21:40:00 来源: 江西日报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三农”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农人”群体开始大量涌现,他们已成为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生力军。眼下正是农业生产的旺季,让我们跟随这些“新农人”,看看他们是如何玩转“新农活”。

  盯着屏幕“智慧”种菜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郭圩乡贯桥村种菜大户彭江波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不是去菜地逛逛,而是瞅一眼大屏幕。

  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彭江波蔬菜基地里的大屏幕上,各种数据一目了然。彭江波说,为了更加科学高效种好菜,他在田里“种”了许多传感器,方便研判数据,及时调整种植计划。

  “盯屏幕”曾经帮了彭江波大忙。今年年初,一场寒潮突袭崇仁县,当时正值丝瓜苗生长的关键期,棚里的蔬菜早就签好了外省的销售订单,一旦遭遇低温灾害,可能面临违约。结合县里的农业气象播报和自家蔬菜基地的气象监测数据,彭江波提前规避了气象灾害风险。

  “以前一个人能管好四五十亩菜地会被称为种菜好手,如今我们500亩蔬菜基地日常管理只需要一两个人。”彭江波说,蔬菜基地的智慧农情监测站会实时收集数据,供后台分析,若有数据异常,就会自动报警。在蔬菜基地,只见彭江波打开手机屏幕,轻轻一点,就能远程控制遮阳网、水帘、风机等设备,同时确保蔬菜管得精、长得好。

  近年来,崇仁县以数字化赋能农业生产,建立了蔬菜产业数字平台,实现了价格指数呈现、线上服务、实时监控等功能。

  “彭冬瓜”是周边菜农给崇仁县河上镇蔬菜种植大户彭冬华起的绰号。彭冬华种了20多年冬瓜,随着菜棚里机械设备越来越多,如今他种菜农具用得少了,屏幕用得多了。

  彭冬华拿起手机熟练地点开“崇仁县蔬菜产业数字平台”的“价格指数”板块,各类蔬菜在全国各省市价格分布对比分析、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价格指数变化趋势等一目了然。菜农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调整种植品种、上市时间,扩大收益空间。

  去年上半年,彭冬华结合自身经验和价格指数板块的相关数据,研判到年中可能会有一波价格波动。于是他靠大棚种植技术,把冬瓜育苗时间提前了1个月,去年6月下旬冬瓜成熟售卖时,正是价格高位,每斤能卖0.9元以上。

  崇仁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当地运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全县在20多个蔬菜产业基地打造数字平台,从大棚种植到智慧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民收益。去年崇仁县蔬菜播种面积20.4万亩,蔬菜总产量41万吨,产值达10.2亿元。

  在智慧农业加持下,农户不仅在屏幕里找到了“黄金屋”,还能对接“大专家”。年近60岁的崇仁县郭圩乡下屋村蔬菜种植大户邵年平,种了几十年蔬菜,还组建了合作社带动农户一起种菜,但他遇到种植难题就会上平台找“师傅”。崇仁县建立蔬菜行业专家资源库,菜农线上就能“寻师”“问诊”解决问题。

  去年,邵年平合作社里的农户遇上了难题,种植的花菜叶子变黄,菜秆也出现裂痕。邵年平在线咨询了江西省农科院的专家后,又专门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当场“开处方”。经专家分析研判后,合作社农户按建议补肥三五天,花菜叶子逐渐由黄转青,减小了种植损失。

  在我省各地农村,越来越多“新农人”正成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力量,收益空间不断拓宽。去年,江西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198.9亿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58元,增长7.1%。

  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青春

  来自高安市的“90后”丁旦,出国留学后回到家乡流转土地,成为一名种粮大户。如今,丁旦的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近1万亩,他利用新的管理理念发展订单农业,带动附近村庄的上百名农户参与到现代农业生产中来。

  丁旦2017年毕业后,顶着亲友反对的压力,回到家乡并积极投身农业,做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丁旦介绍道:“在毕业的时候,我内心就已经架构好了想法框架,要用更多的现代化技术、设备,为我们家乡的农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改变,这也是追逐我的农业梦。”

  想要说服家人,就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回到家乡的丁旦正好赶上政府推行土地流转,鼓励规模化种植,于是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申请了贷款,奔波于各个村庄之间,挨家挨户上门和农户们商议土地流转的问题。

  从几亩、几十亩、几百亩再到几千亩,丁旦将零星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通过流转整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田管家”的管理模式。按照流转土地所属的村,他把9400亩地划分成13个区域,每个区域聘请一名经验丰富的“种田能手”担任“田管家”。

  发展现代农业,专业人才不可或缺,丁旦决定从身边的亲朋好友找起,招揽农业人才。水稻种植技术员高亮就是丁旦找来的“外援”,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他,在一家种子公司干了三年,突然有一天接到同学丁旦的邀请,让自己回家和他一起种地,这让高亮难以置信。

  引进人才之后,丁旦和他的伙伴们把注意力转向了技术创新,要想提升粮食单产,培育出单产更高更优质的水稻,就需要找到最适合当地的种植方法。于是他们把水稻种植的间距精确到了厘米,在田间“绣起了花”。

  从返乡务农到现在,7年过去了,丁旦的皮肤晒得黝黑,但是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他种植的水稻去年早、中、晚稻复种面积达到了17000余亩,产量8600余吨,产值达到了2500万元,丁旦的认真和努力也逐渐获得了家人的认可。

  遇到过阻力、碰到过难题,也迎战过洪涝干旱,7年来,丁旦心中那团炙热的火却从未熄灭过。现在,丁旦和他的伙伴们又开始探寻电商渠道,为大米销售赋能。看到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丁旦成就感满满,他说他们的坚持,只为一碗好米!

  丁旦说:“接下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将所学到的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模式,运用到我们农业生产过程中来。全力以赴保障粮食安全,为乡村农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熊家林)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