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江西会昌探索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新路径

发稿时间:2025-04-18 11:04:00 来源:江西日报 中国青年网

  刘兆春 谢慧萍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春

  清晨6点,外卖骑手郭伟的手机显示接到8个早餐订单。在会昌县市民服务中心“独好会昌”红心驿站匆匆灌满保温杯后,他特意绕行至湘青社区,将前一夜暴雨导致行道树倒伏的情况拍照上传至“红心网格”平台。2小时后,当郭伟送完最后一单早餐返回时,倒伏树木已被市政部门清理完毕……这是会昌县创新探索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会昌县通过打造暖“新”温情家、搭建平台解“新”愁、齐“新”协力促共治三举措,积极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与新就业群体成长“双向赋能”新路径,使他们实现从“治理对象”到“治理力量”的转变,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暖“新”驿站筑起温馨港湾

  “市民服务中心‘独好会昌’红心驿站靠近会昌商圈,没有外卖单时我们都会在这里休息、充电,非常方便。”外卖小哥郭伟的话语,道出了众多新就业群体的心声。

  会昌县通过“整合资源、多方共建”的方式,打造了25个人流集中、交通便利、功能较全的“独好会昌”红心驿站,提供“8+N”服务。考虑到新就业群体女性的应急需求,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县妇联投放“巾帼暖新”爱心包35份,全面实现驿站“寒可取暖、暑可纳凉、累可歇脚、伤可用药”。

  网络主播康林贵是一名党员,作为会昌县双创中心红心驿站的常客,他会在驿站分享直播销售经验、与新就业群体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吸引不少网络主播驻足聆听。

  治理新路径,需要敞开大门、筑造温情家园、汇聚人气。会昌县持续为驿站功能升级,积极满足新就业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开设红心微课堂、提供政策咨询、组织义诊服务等。这些红心驿站,已从单纯的“歇脚点”变身为党组织凝聚人心的坚实“红色阵地”,让新就业群体真切感受到家的温暖。

  解忧平台架起连心桥

  近日,一场协调解决外卖小哥“进门难”的座谈会在会昌中心小区召开,外卖小哥及物业管理人员各抒己见,县委社会工作部、社区工作人员综合双方意见,最终确定简化登记流程、提供小区平面图等方式,切实解决外卖小哥的实际难题。

  外卖小哥“进门难”问题可以快速得以解决,得益于“独好会昌”红心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搭建的诉求解决平台。围绕新就业群体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问题,会昌县通过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会商机制,在驿站内设置意见诉求反馈簿,及时掌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诉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整合人社、司法、交通等多部门力量,针对新就业群体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入研讨,共商解决方案。会昌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刘思琰介绍,将以满足新就业群体需求作为关爱凝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摸清他们在医、食、住、行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出系列优惠措施服务新就业群体。

  治理共同体激发新动能

  夜幕下,美团骑手王师傅车尾的“平安会昌”灯箱格外醒目。作为首批“红心联络员”,他已完成28次安全隐患上报,积分可兑换体检套餐。

  会昌县通过“1+5”的模式组建“红心联络员”队伍,即1名党员带领5名从业人员到“独好会昌”红心驿站报到,闭环运行“驿站报到—提供服务—获取积分—引导激励”的机制,激励快递外卖小哥主动兼任社区网格员,发挥外卖骑手“人熟、地熟、情况熟”的职业优势,把网格内大事小情通过照片视频向社区“即时播报”。收到报告后,各社区协同联动相关部门快速反应,工作人员赶往现场及时处理各类问题。

  治理效能在数据中显现:活动开展以来,新就业群体累计报送治理线索300余条,累计办理寻人拾物、爱心送考送医等好人好事50余件,提出规范车辆停放、充电管理等建议60余条。

责任编辑:张亦弛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