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陈浩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孟月 张弋
4月21日晚,河南日报社策划推出的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了不起的甲骨文”创作者之夜线上联动直播圆满落幕。
从文字学者的考释到潮流艺术家的解构,从互动弹幕的狂欢到跨界演绎的盛宴,这一夜,甲骨文不再是龟甲兽骨上沉默的刻痕——它在埙声悠扬的殷商故土中苏醒,经动画笔触赋予鲜活肌理,与现代科技、设计碰撞出创新火花。
直播通过河南日报、顶端新闻、大河报、大河网、河南手机报、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法治报、大河财立方等平台全网播出,8个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话题阅读量超3000万。
大咖齐聚,揭秘殷墟博物馆logo的设计灵感
此次直播活动特别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知名甲骨文科普创作者李右溪、知名甲骨文动画创作者“博物汉字”等十多位大咖和创作者在云端相聚,共同追寻中华文明基因,分享甲骨文创意,感受汉字的力量。
陈楠带来了动画作品“甲骨文二十四节气·谷雨”,并揭秘殷墟博物馆logo的设计灵感:以汉字作为核心创意,以殷墟青铜器徽号上的“亚”字框为轮廓,中间选择了“殷墟”两个字的图案化设计,融入商代饕餮纹样的图案装饰;标志的下端将新馆的造型进行抽象表达,此外还把篆字的风格融入到了英文字母中。
创作者“博物汉字”凭借一部“行走的甲骨文”短片走红,团队成员黄丽洁在直播中以“让甲骨文活起来”为题,分享了从事创作甲骨文动画的初衷,“想通过创新的动画形式,打破公众对甲骨文的距离感,让更多人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她透露,团队开始尝试更具挑战性的创作——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以甲骨文动画形式全新演绎。
李右溪解析了众多地名中含有的“阳”字,甲骨文中“阳”字的写法,左边是层峦起伏的山丘,右边则是阳光普照的意思,所以“阳”字最早的意思是山被日光照亮的那一面。商人曾13次迁都,先民面对自然灾害时,往往会搬离故土,选择山南水北、阳光充沛的地区作为新的家园。她说:“‘阳’字是一个充满悲悯,又满怀着希望,永远向阳而生的字。每个汉字之所以成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背后的源头都在甲骨文。”
趣味科普,创作者讲述甲骨文“梦”字含义
与此同时,汉字科普创作者“龟叔说字”,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古文字学博士武亚帅做客直播间全程陪伴,精彩讲述让甲骨文故事生动再现,赢得了线上线下网友的赞誉。
龟叔在直播中讲述自己开始做汉字科普博主的经历,将汉字演变与生活经验挂钩,讲述了甲骨文的“梦”字暗含“古人也通过快速眼动的形式发现人在做梦”等趣味小故事。这种“从生活中来,到文化中去”的叙事策略,让观众意识到甲骨文并非遥不可及的历史符号,而是藏在汉字血脉中的文化密码,甚至能在表情包、网络用语中找到古老基因。
作为一线研究者,武亚帅的存在为直播注入了“学术含量”。当被问及“汉字为何与图画接近”时,他将汉字的历史变迁娓娓道来,介绍表意、形声等造字方法,让观众理解汉字发展的内在逻辑。
缺乏趣味,文化会陷入“高冷”;缺乏深度,传播会流于肤浅。当专业深度与大众趣味形成合力,传统文化便能突破圈层,在更广阔的时空中续写生命力。
跨界破圈,创意激活甲骨文“灵动基因”
直播通过“甲骨知识+文化创意+数字技术”三者结合,让殷墟甲骨文从静态的历史资料中“走”出来,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鲜活场景。
广播剧《商朝“大学生”的一天》和《王子日记系列动画》,借助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配音,将3000年前商朝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创作者“趣解甲骨文”借助动画形式,将复杂的甲骨文知识转化为幽默诙谐的讲解,让观众在欢笑中收获知识。
创作者“大徐”以独特的动态设计语言演绎甲骨文,使古老文字在动态演绎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其对甲骨文构形智慧的生动呈现,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了汉字的演变逻辑。
甲骨文与新能源汽车的梦幻联动令人眼前一亮。在节目《穿越吧!小薇》之“从车马坑到新能源”里,商小薇从安阳殷墟穿越而来,走进比亚迪迪空间新能源汽车科普馆。当殷商时期的车马坑与现代新能源汽车同框,甲骨文所记载的古老交通智慧与当代科技产生了奇妙共鸣。
当历史厚度与网络热度共振,我们清晰地看见,扎根文明深处的文化IP,永远拥有让人热血沸腾的力量。每一个热爱甲骨文的人,都是这段传奇故事的续写者。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