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江西大余:假发换真金 创业又富民

发稿时间:2025-04-26 19:44:00 来源: 客家新闻网

  □特约记者叶功富 通讯员叶相发 林世荣

  春日的赣南,景美人和,产业兴旺。在大余县池江镇,沿街的众多假发厂招牌引人注目。假发厂里,工人们指尖翻飞,纤细的发丝经过多道工序,化作一顶顶时尚假发。

  谁能料到,这个户籍人口不足5万的山区红色小镇,竟有38家假发企业,实现年产值1.6亿元,带动就业1500余人,走出了一条“假发换真金”的致富新路。

  从家庭作坊到亿元产业

  “以前,假发是个新鲜玩意,街坊四邻都嘀咕,这毛茸茸的假发片,真能变出钞票?”池江镇红星假发厂创办人钟全海笑着回忆。2006年以前,钟全海辗转于广东珠海、山东青岛等地的假发厂担任技术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

  2007年,出于对家庭的牵挂,钟全海拉着一车假发设备回到了池江,租下一间民房,创办了全镇第一家假发厂。“刚开始只有两条生产线,10多名工人,月产假发3000多顶。”钟全海说。

  “现在,我这里两栋厂房面积2000多平方米,有三联机10多台,月产假发1.2万顶,年产值超过500万元。”钟全海话音刚落,手机铃声响起,北京批发商吴老板又追加了500顶假发订单。

  “亲戚带亲戚”“师傅带徒弟”,在钟全海的带动下,假发手艺成了池江人的“致富法宝”,一枝花、恒美、绾青丝等假发厂不断涌现。

  为推动假发产业向现代化、标准化发展,池江镇争取资金400余万元,建设了假发产业标准厂房。“标准厂房预计6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可进驻5家企业,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个。”池江镇政府干部刘典奇介绍。

  如今,池江镇已有假发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38家,占赣州市假发企业总数三分之二以上;全镇年产假发套、发块、刘海等假发产品828万套,年产值超1.6亿元。

  错位竞争打开市场蓝海

  “北方主打做长发,我们专攻短发,把中老年短发款假发做到了极致。”池江镇秀迪尔假发厂厂长刘承烺满是自豪,“差异化战略让池江的中老年短款假发占据了国内很大一部分市场!”

  除了另辟蹊径,池江假发企业还在生产工艺上下足功夫。“光排发就有很多讲究,要控制好折边角度,调整好针头针距……”刘承烺说。池江假发生产形成了开料、整毛、磅发、排发、剪条、洗水等18道工序,工艺成熟完善。这种“毫米级的较真”,让“池江造”假发更具市场竞争力。

  “样式新颖,紧跟潮流,重点销往北方城市。”刘承烺介绍,池江一般生产普通化纤丝款假发,批发价从20元至200元不等,价格实惠,深受市场欢迎。

  “以前赶火车找代理商,现在直播间冲榜单!”刘承烺说,靠着短视频和电商平台,单价99元至299元的时尚假发在网上卖成了“爆款”,近4年来抖音销量达16.4万单。

  “镇里不定期开设电商培训班,从网店装修到流量密码,老师手把手教大家提升店铺流量和销售业绩。”刘典奇介绍。目前,池江镇12家假发企业在抖音、拼多多、阿里巴巴等平台开设网店68家,线上销售额累计超1亿元。

  “家门口就业”托起民生福祉

  今年34岁的朱欢欢是池江镇长江村村民,从事假发行业已有16个年头。2024年初,为照顾家庭,朱欢欢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购置了7台人字车织发机,把自家客厅改成“微工厂”。“从假发厂领材料在家加工,月加工假发1.5万顶,收入1.8万元,带动4个邻居一起做假发。”朱欢欢笑着说。

  “在厂里做假发,既有时间接孩子,又不耽误干农活,一年收入近10万元!”在金丽莱假发厂,村民刘志兰对能灵活安排上班时间十分满意。

  “我们采用‘企业供料+居家加工’模式,就业方式非常灵活,有条件的领材料回家加工,没有条件的就到厂里上班。”金丽莱假发厂厂长刘汉勇说,假发产业成了留守妇女“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幸福载体。

  为畅通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解决企业用工难题,池江镇还与假发企业联合举办了4期技能培训班。目前,池江镇假发企业已带动1500余人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