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创新,就是扎根一线解决问题 ——记全国劳动模范、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吴灏

发稿时间:2025-05-06 14:42:00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4月30日清晨,一辆依维柯客车模样的试验车开进了石钢变电站。工作人员简单操作后,从试验车主机站上陆续“走”下5个小试验车。他们来到各自的工作区域,施展手脚,开展试验。

  这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吴灏带领创新工作室“十年磨一剑”完成的一项创新成果“3+N电力移动实验室”,实现了“一次操作、一站试验、一键提取”的工作模式,彻底颠覆以往“满车工具、来回装卸、全场转圈”的纯人工模式,并且大大提升了操作的安全性。

  吴灏扎根生产一线30多年,作为创新工作室(省级)带头人主持研发78项这样的创新成果。

  电力生产专业的“攀登者”

  以前每次到变电站试验,都要开一辆大车,车上装满了工具,到现场后,把工具卸下车,分成一摊一摊的,完成一个区域后,装车,再去完成另一个区域。经常是十几个人围着变电站转圈圈,一不小心还会落了工具,或者危险操作,威胁安全。

  在一线遇到的问题,一线解决。吴灏开始琢磨自动化的试验集成设备,这就是“3+N电力移动实验室”。3个核心功能和N个辅助功能,无论是核心的还是辅助的,每实现一个功能都意味着多次的集中攻关。研发的过程是枯燥和艰苦的,究竟查阅了多少资料,整理了多少数据,吴灏也记不清楚了。十年摸索,吴灏和创新工作室终于在国网系统率先研制成功这款试验车,创新作业管理、安全管控、试验分析一趟车工作模式,探索出电气试验集成化、智能化变革路径,人工减少50%,用时缩短82%。

  “解决问题就是创新。”三十多年来,吴灏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创新理念。研制“超声波洗瓶机”,实现了油化验试验器皿洗涤自动化,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成功攻克了110千伏电缆现场交流耐压试验及变压器绕组变形诊断等多项技术难关,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一丝不苟进行了100余次现场试验,率先提出“主变绕组变形三参数分析法”,及时发现消除数十台变压器缺陷,保障了电网安全可靠供电。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开拓者”

  “这已经是第三代了!”近日,在合作单位拓普电气的实验室,吴灏正带领创新工作室研发人员、高校和企业人员,制作第三代高压开关柜智能作业机器人的样机。2023年,这款智能机器人的第一代产品在石家庄市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展览上首次惊艳亮相;2024年,升级为第二代;2025年,升级迈向第三代。一年一升级,一步一个脚印,吴灏的创新步伐迈得坚定又坚实。

  这一创新首次实现10kV高压开关柜批量智能化检修,打造了河北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示范。“从简单的仪表器具到智能机器人,我们的创新成果层次迈上一个新台阶。”吴灏说。

  而这一创新成果的实现,正是吴灏创新工作室汇聚创新力量,推动校企合作的一个缩影。

  作为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吴灏深知,做好创新工作需要聚四海之气,汇八方之力。吴灏积极参与,推动成立石家庄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创新工作室联盟,与7家国家级、省级创新工作室、5家技术支撑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凝聚创新合力。这也是国家电网唯一一家创新工作室联盟。该联盟由多家国家级或省级创新工作室、高校、地方企业、研究单位组成。涵盖了产业需求、技术支撑、理论前沿,包含了产学研创新要素,汇聚起创新合力。

  近年来,联盟开展跨工作室“双师带徒”工作模式,优秀青年人才除在本工作室拜师之外,还可经过双向选择与联盟内其他工作室优秀人才缔结师徒关系。吴灏先后与8人签订师徒协议,结合每个徒弟的特点,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形成了“年目标、月分析、周总结”特色带徒方法。吴灏把创新工作室作为创新人才“孵化池”,让年轻人在创新项目研发实践中得到锻炼,工作室先后有4人被评为国网公司级专家人才,5人被评为省公司级专家人才。(记者 戴丽丽)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