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一颗蓝莓的产业振兴密码

发稿时间:2025-05-27 20:04:00 来源: 抚州日报

  

  东腾蓝莓产业园内游人众多。

  近日,记者走进东乡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东腾蓝莓产业园,漫山遍野的蓝莓树郁郁葱葱,饱满圆润的果实如蓝宝石般缀满枝头。微风拂过,串串果实相互轻触,空气中飘散着清甜的果香。这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正是东乡蓝莓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2020年起,东乡区锚定蓝莓产业,将其列为特色农业领域“一号工程”,以“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强、农民富、乡村兴”的振兴之路。从“盐碱地”到“聚宝盆”,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蓝莓不仅让贫瘠土地焕发新生,更勾勒出生态经济双赢、农旅深度融合、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目前,全区蓝莓种植总面积达1.6万亩,位居全省第一,东乡蓝莓产业已经成为最具辨识度的“一县一品”特色产业。2024年,东乡蓝莓获评“江西气候好产品”称号,全年销售近170万斤、销售额1700万元。

  从“盐碱地”到“蓝莓之乡”

  东乡地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曾因土壤沙化、灌溉条件有限,被戏称为传统农业发展的“盐碱地”。

  2021年,东乡区委、区政府组织人员在考察浙江蓝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时,发现“蓝美1号”蓝莓品种耐贫瘠、易种植且富含花青素,不仅适配东乡沙质土壤,更具备延伸至大健康产业的潜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蓝莓的经济价值,更看重其带动乡村全面发展的后劲。”东乡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主任辛斌表示。

  为此,东乡区确立“每村百万基金、建设百亩基地”目标,通过政府担保贴息、金融机构放贷,目前已为61个行政村各提供约100万元的启动资金;区财政每年安排固定专项经费,用于技术培训与市场开拓。“政府引导+金融赋能+村企联动”模式迅速落地,几年间,蓝莓种植面积从零星试点扩展至1.6万亩,东乡一跃成为江西省最大的原料果种植基地。

  从“种得好”到“卖得俏”

  近日,在黎圩镇黎阳村蓝莓基地,该基地负责人王海兴正带领100多名村民忙着采摘。

  “现在基地每天能出3000多斤鲜果!”王海兴抹了把额头的汗水,指着远处忙碌的分拣区介绍:“我们采用‘企业示范+乡镇统筹+群众参与’模式,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推广,政府整合土地,村民以土地和劳力入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然而在基地建设初期,蓝莓储存和销售难题凸显,鲜果损耗率高达20%。关键时刻,镇政府向上级部门申请28万扶贫资金,建造冷藏库,解决了蓝莓储存的问题。同时,抚州市直商会、东乡区直商会推进“万企兴万村”东乡蓝莓产业发展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拓宽了蓝莓销路,推动蓝莓销往南昌、抚州等地,并借助冷链物流直达珠三角地区。线上销售渠道也同步发力,去年,东乡蓝莓依托抖音、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实现线上销售5万斤,销售额达150万元,今年预计线上销量将提升至9万斤,销售额突破270万元。

  “如今,东乡蓝莓早已突破单一销售模式,与老金果业、阿甘酒业等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出果酒、果酱、花青素提取物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产业链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辛斌介绍道,在政策“组合拳”的护航下,东乡区盘活村集体建设用地保障产业规模扩张,依托浙江蓝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撑,培育出200余名懂技术、会经营的“土专家”,并通过政府担保贴息,成立产业发展基金,从种苗研发到市场开拓全程赋能。

  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是撬动了乡村振兴的“杠杆”。2024年,蓝莓产业已为全区44个行政村带来1155.2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村增收超26万元。其中,马圩镇新溪村增收109.5万元、黎圩镇黎阳村增收49.2万元……大大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随着东乡区各乡镇(场)的冷链仓储的建设,东乡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从“单一产业”到“农旅盛宴”

  蓝莓产业的辐射效应在东乡全面显现。东腾蓝莓产业园打造的“蓝莓小镇”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将园区变景区,去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比15%。东乡连续三年举办蓝莓采摘节,借助媒体和网红直播打造“江西蓝莓之乡”IP;推出“情侣游”“亲子游”,串联王安石故里等文旅资源,融入“嘉游赣”旅游圈后,2024年游客量比上年增长40%,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增收超200万元。

  黎圩镇黎阳村村民李荣辉既是黎阳村蓝莓基地工人又是民宿业主,直言“家门口的产业让日子越过越甜”,年收入从几年前的1万多元增至去年的3万多元。

  从一颗小浆果到全产业链崛起,东乡正以品质筑基、创新赋能,将蓝莓产业打造成生态优化、文化传承与乡村治理的纽带,不断提升东乡蓝莓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让“小浆果”变身富民强村的“金名片”。本报记者  曹雪婷

责任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