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脊梁 探访抗战老兵】永不褪色的勋章

发稿时间:2025-07-13 18:20:00 来源: 抚州日报

  在东乡区,有这样一位跨越世纪的老兵——99岁的包存生。他胸前的功勋章,串联起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这些“炮火纷飞中璀璨夺目的星辰”,见证着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非凡人生。

  包存生,1944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参与收复蟠龙镇、榆社县城,历经鲁西南战役、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历史时刻。1947年被授予“个人二等模范”称号,1948年荣立个人三等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转业到东乡工作,直到1982年离休。

  时光荏苒,精神永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走近这位抗战老兵。眼前的包存生尽管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但腰杆依旧挺得笔直。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钢铁脊梁的硬度和韧度。这钢铁脊梁,支撑我们坚定地从历史走向未来。

  烽火岁月  用生命铸就抗战精神丰碑

  1926年1月,包存生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局部反攻关键阶段,为了尽早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年仅18岁的包存生积极响应号召,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告别父母和亲人,于当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参军后,他被编入十九团当战士,在团长的带领下,进入河北沧州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此后,他在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浴血奋战,亲身经历了从艰苦的反“扫荡”到全面反攻的光辉历程。

  据包存生回忆,在抗战时期,因敌我军事力量悬殊,为了适应对敌斗争需要,部队采取分散隐蔽的方式进行斗争。当时他所在的连队白天隐蔽,夜间出击,破坏敌人的交通、电线,并袭扰进驻之敌。1944年9月至10月,上级命令八路军十九团主力进驻沧州的一个村庄,随时准备消灭来犯之敌。不久,他们发现一群日军从城里出动,疯狂扫荡。“这是我入伍后打的第一次仗。由于刚参军不久,我跟在老兵后面学习,仗打得很漂亮,打死、打伤日本侵略者十多个,大大鼓舞了我军官兵的士气,也为中国人出了一口气。”包存生说。

  精神传承  和平年代的责任担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包存生的听力渐渐衰退,但他骨子里的军人作风从未褪色。勤俭节约、善良正直的品格,如同镌刻在年轮里的印记,在岁月中愈发清晰。大女儿包国萍常听父亲讲述抗战往事,其中一次放哨经历让包存生刻骨铭心——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队伍,他依托地形用步枪和手榴弹顽强阻击,直到援军抵达全歼敌人。“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这句从战火中喊出的誓言,不仅是他对使命的坚守,更成为子女成长路上的精神灯塔。

  抗战胜利后,包存生将艰苦朴素刻进了生活的细节里。在物资匮乏年代,妻子想让他向单位要点油票,却被他严肃拒绝:“共产党员不能犯错误!”住院时医生建议多休养几日,他却执意提前出院:“公家的钱是人民的血汗,不能浪费。”这些看似平凡的抉择,不仅折射出老党员对原则的坚守,更内化成家风的底色。

  在包存生看来,铭记历史的最好方式是让精神薪火相传。大女儿21岁入党,在岗位上连续多年获评“先进个人”。包国萍说:“父亲教会我们,在任何岗位都要对得起共产党员的身份。”老人的“紧日子”哲学更渗透在生活点滴中——喝牛奶时总要把盒子摇得咯咯响,直到吸不出最后一滴,空盒还要攒起来卖废品。“现在节俭,是为了将来不慌。”

  他对“清白”二字的看重,更让邻里感佩。退休前在糖厂分房时,他主动选顶楼漏水的户型:“把好房子留给更需要的人。”邻居何叔患胆结石深夜剧痛,他二话不说用板车拉他去医院;邻里吵架,他总劝“退一步海阔天空”。邻居们提起他,总忍不住称赞:“老包啊,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时代作答  微光成炬的奋进力量

  如今的包存生已接近期颐之年,家里最珍贵的物件是几枚泛旧的勋章。其中一枚是他89岁时获得的国家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时常从枕头下把珍藏的纪念章翻出来看看,纪念章上的镀金已被他摩挲得褪了色。

  他常对孙辈说:“别嫌现在日子苦,我们当年在山沟里啃树皮,心里想的是赶走鬼子。”这种“以苦砺志”的韧性,成了家族最硬的脊梁——侄女创业失败时,是他那句“打仗哪有不打败仗的,爬起来接着冲”让她重振旗鼓;儿女在工作中遇到诱惑时,总会想起他拒绝“走后门”时严厉的眼神。

  重外孙在曾外祖父的影响下,从小就对那段历史充满敬意。在疫情封校期间,作为大学团支部书记的他,主动组织团员成立志愿者队,协调核酸检测、物资配送等工作。“太姥爷总说,八路军胜利靠的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要为群众做事,这句话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担当。”包存生的话语,深深影响着他的重外孙曾博宇。在包存生看来,传承抗战精神并不难,守住“不占小便宜”的底线,做好“帮助他人”的小事,就是最好的传承。

  包存生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轨迹,诠释了抗战精神的永恒价值。从烽火连天的战场到平凡坚守的基层,那些在战火中淬炼的信念、在岁月里沉淀的担当,正通过一本泛黄的战斗笔记、一句质朴的家训箴言、一群热忱的志愿身影,在四代人心中薪火相传。这种精神力量穿越时空,既照亮了历史,更烛照着当下,正汇聚成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激励着新时代的奋斗者砥砺前行。本报记者 曹雪婷

 


  责任编辑:佟彤 廖丽文

责任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