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亲近沙漠、夜观星空的心灵治愈
发稿时间:2025-07-29 10:1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6月12日,宁夏中卫沙坡头景区的阵列式天文观测站,沙漠观星师曹颖(右)协助游客使用反射式望远镜观星。受访者供图
宁夏回族自治区力推“星星的故乡”文化旅游新名片,开辟职业新赛道。在中卫市沙坡头景区,有支由近百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沙漠观星师组成的团队,他们以沙漠为课堂、以星空为课本,为青少年打开仰观宇宙星空的大门,让塞上江南的自然风光成为可观、可感、可游的诗意栖息地。
——————————
6月10日清晨6时许,金色的阳光洒向沙漠。24岁的张佳瑶早上第一时间打开手机上的“天文通”App,查看当天的星空观测条件,规划沙漠徒步和夜间观星活动的行程。她准备了两套活动方案,“确保无论天气如何变化,都能为游客们带来良好的沙漠观星体验”。
依托沙漠和星空资源,宁夏回族自治区2019年首次推出“星星的故乡”文化旅游新名片,其后陆续举办中国(宁夏)星空旅游大会等星空主题活动,推出12条星空旅游主题线路产品,以亲子群体为主的观星科普旅游市场持续火热。
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宁夏中卫沙坡头,有着年均近300天的晴好天气和通透视野,成为夜观星空的绝佳之地,由此点亮当地的“观星经济”,也为年轻人开辟新的职业赛道。
在沙漠里找到“职场北极星”
张佳瑶的老家在宁夏青铜峡市,2021年她从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毕业,因为向往心中的诗与远方,2022年3月初,她通过春招来到中卫市沙坡头景区工作,为青少年游客提供沙漠观星科普服务,去年转岗从事沙漠星空活动策划。
6月12日,沙漠观星师马家威为青少年游客讲解腾格里沙漠生态环境知识。受访者供图
“原来沙漠的星空真的‘会说话’,北极星‘勺柄’朝东是春分、朝南是夏至。”在沙坡头景区工作3年多,张佳瑶适应了沙漠里的工作,笑称找到属于自己的“职场北极星”。
张佳瑶和同事们不断探索创新,挖掘“沙漠星空+”文旅潜能,为青少年游客推出一系列互动性强的特色活动,在沙漠活动区埋设“挖宝路线”,引导孩子们根据“挖宝图”探索沙漠环境;在“五一”国际劳动节,组织孩子参与沙漠环保行动。张佳瑶常对大家说“每一次弯腰打扫都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一名小朋友的话让她印象深刻,“这片沙漠是星星的舞台,我们把它打扫干净”。
张佳瑶把一些沙漠徒步、户外观星活动的短视频和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不少网友看到帖文被吸引,从全国各地专程来到“星星的故乡”仰望星河。
“策划举办一场沙漠观星活动并非易事,我会倾听游客建议,也经常刷社交平台收集网友们的好点子。”在张佳瑶看来,工作是要“做具体的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2024年3月,28岁的马家威凭借丰富的青少年教育与讲解经验,加上开朗的性格,应聘到沙坡头景区,成为一名沙漠观星师。他每天的工作是带领青少年游客开启两公里的腾格里沙漠徒步探秘之旅。
“今天我带大家见一见我的植物朋友们。”一路上,马家威化身导游,用生动有趣的拟人化讲述,介绍腾格里沙漠的气候与动植物知识。从“蚂蚁森林”里开着粉紫色小花的花棒,到骆驼爱吃的带刺沙蓬,再到夏季会散发特殊气味的菊科植物百花蒿,让孩子们在欢笑中认识腾格里沙漠的独特生态。他引导孩子们辨别沙漠中的动物足迹,了解沙鼠、蜥蜴等沙生动物的生活习性。
“边走边讲,沿途有平缓的沙地也有陡峭的沙丘,很考验体力。”这样的徒步活动,马家威每周参与组织三四次。
2023年8月,23岁的曹颖转岗成为一名沙漠观星师,为青少年游客开展室内科普活动,讲解沙漠与天文知识,协助孩子们制作沙漠植物标本,以及日晷仪、月相仪、星象仪等教具,让抽象的天文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很多90后家长注重引导孩子学习沙漠星空知识,来之前都会提前做功课。”她说。
“在课堂上保持轻松的研学氛围;工作之余通过线上线下坚持自学,不断储备专业知识。”从每天的工作中,曹颖感受到治愈人心的美好——那片至美的自然风光,正是她每天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
将天文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夜幕降临,沙漠成为青年观星师们大显身手的舞台。
“今天能看到白羊座吗?天秤座在哪个方向?”在沙坡头旅游景区的“观星谷”,常有青少年游客好奇地追问关于星座的知识。
6月12日晚,位于宁夏中卫沙坡头的“观星谷”,沙漠观星师张佳瑶(右)使用指星笔,引导青少年游客观星。受访者供图
张佳瑶将专业的天文知识与生活现象巧妙结合,引导孩子们观赏宝瓶座、英仙座的流星雨。每当指星笔划过夜空,孩子们都会发出一连串兴奋的惊叹声。“景区旅游旺季时,最多有近300人一起看星星。”
去年8月英仙座流星雨活动频繁,张佳瑶组织策划了一场“陪你去看流星雨”活动,让游客在深夜的腾格里沙漠与流星浪漫邂逅。凌晨3时许,一些年轻人带着相机躺在沙地上,边聊天边仰望星空。张佳瑶化身摄影老师,教大家根据相机型号调整曝光度、对比度、亮度等参数,定格星空的璀璨之美。“我第一次亲眼看到近50颗流星划过夜空,那场景太震撼了。”张佳瑶说。
“M78星云上真的有奥特曼吗?”马家威以孩子们熟悉的动漫角色为切入点,解答位于猎户座的反射星云M78星云的观测特征。开展青少年观星科普讲座时,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深奥的天文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将天文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今年,他尝试使用DeepSeek等AI工具,进一步优化科普讲解词。
沙坡头景区的阵列式天文台配备30多台反射式望远镜,可同时满足多人观星需求。近一年来,曹颖学习掌握天文望远镜的操作技巧,常协助游客调整机位和角度,以便更清晰地仰望星空,捕捉月球上的月海、月陆、月坑,“透过望远镜,感觉月球就在眼前,仿佛置身星河。运气好时还能看到金星、木星,甚至快速划过的星轨。”在她的指导下,许多家长和孩子首次近距离地感受到宇宙的神奇。
今年“五一”假期,32岁的林一浩和妻子带着两个上小学的孩子,从福建省厦门市来到沙坡头景区度过三天两晚。一家人体验沙漠徒步、亲手制作沙生植物标本,夜晚躺在沙漠中观星。
林一浩上大学时了解到宁夏中卫用麦草方格防沙固沙,让腾格里沙漠“后退”,为农田和城市发展筑起生态屏障。“这次来到沙坡头,见证了宁夏人沙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让旅游产业在沙漠中扎根、发展。”他说,全家人首次在沙漠参与环保活动,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回到厦门后,他特意带孩子们观看天文科普视频,延续这场沙漠之旅的知识收获。
浙江大学学生王若曦与两名好友对在中卫沙坡头进行的一场沙漠观星之旅印象深刻。王若曦说,过去提到宁夏中卫,脑海中总会浮现“大漠、沙尘、干旱、寸草难生”等印象,“跟着沙漠观星师学习后,我第一次系统接触到天文知识。从古代观星占卜到现代天文研究,人类对星空的探索从未停歇。”她表示,今年打算专门学习天文知识,掌握更多观星技巧。
“小众工作”散发青春热度
“沙漠观星师属于复合型人才。”沙坡头景区酒店分公司运营总监吴占军认为,他们不仅要掌握天文知识、具备沙漠生态环保宣教能力和旅游服务技能,熟悉腾格里沙漠生态系统,还要能识别星座、操作望远镜,指导游客在不同季节观赏星空,同时具备研学课程设计和亲子互动能力。
5月23日,宁夏中卫沙坡头,青少年游客在手工制作“蓝色星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摄
吴占军介绍,过去,游客到访沙坡头景区,多聚焦于滑沙、骑骆驼等传统游玩项目,停留时间较短。2019年景区提升沙漠星空观光等体验,更新相关景区和酒店。2020年10月,宁夏旅游企业协会组织40家会员单位成立星空旅行分会,研发研学等产品。沙漠观星师这一新兴职业由此产生,为沙坡头景区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沙漠观星师提供的‘旅游+教育+环保’服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统一,打破沙坡头景区的‘门票经济’瓶颈,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天增加到2-3天。”
“从事沙漠观星师这份工作让我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今后我还要继续钻研沙漠地貌气候和天文星空知识,不断‘打开脑洞’,策划更丰富的沙漠观星活动。”在张佳瑶眼中,沙漠观星师是个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职业。“我们的工作被全国各地的游客看见和喜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希望让更多青少年在沙漠观星活动‘玩中学、学中玩’,有愉快充实的旅途体验。”
许多游客远道而来,奔赴宁夏这片“诗与远方”,只为感受与众不同的旅行体验。有游客向张佳瑶反馈,希望能在更静谧的环境中观星,期待沙漠观星师把天文知识讲解得更深入精准、活动形式更丰富多元。
“游客的好奇心不断激发我的学习意愿。”张佳瑶坦言,游客的高期待带来了压力,也是动力。近期,她以“从心出发”为主题设计青年心理疗愈活动,希望让游客“慢下来、静下来”,在亲近沙漠、夜观星空中,体验与喧闹都市截然不同的旅行节奏,获得精神上的放松与治愈。
长期在沙漠中徒步,马家威的皮肤晒得黝黑,但他乐在其中。工作之余,他喜欢通过健身“撸铁”保持状态:“我热爱这份工作,干得很开心。”
马家威认为,观星师不仅是新职业,更是一份肩负教育责任的事业。他在手机里下载了“天文通”“Star Walk”等多款天文软件,一有时间就埋头补习专业知识:“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抽空静下心来抬头仰望星空,发现大漠孤烟式的美景,体验枕着星河入梦的感觉。”
曹颖十分享受与游客交流的过程,从中了解他们对沙漠观星的需求,找到努力方向,“沙漠观星师这个工作目前还比较小众,我希望带着更多人一起感受观星的乐趣”。
在沙坡头景区的沙漠里,这群年轻人凭着热爱与专业,组织一场场生动有趣的沙漠观星之旅,让沙漠星空科学知识不再遥远。
吴占军表示,未来,景区计划招聘更多具备天文星空、沙漠生态环境、旅游管理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宁夏沙漠观星旅游从观光体验向更高质量的研学游转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