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发电 水下养蟹 岸上旅游 青年团队焕新上海崇明“零碳蟹”养殖
发稿时间:2025-08-01 09:5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上海,养一只螃蟹到底有多少讲究?记者日前来到上海市崇明区绿华镇华星村,该村引入的“黑科技”,让崇明清水蟹的体型“膨胀”了约20%——不改变螃蟹的基因,不额外使用“黑暗料理”,纯靠改善螃蟹的居住环境。
在养殖现场,记者看到数千块深蓝色光伏板如巨幅拼图般铺展,其构建起来的“光伏别墅”就是崇明清水蟹的栖息地。据上海市河蟹行业协会监事长黄春介绍,这些螃蟹已经在这里“住”了3年,因其养殖技术既先进又环保,它们被称作“零碳蟹”。
“光伏别墅”的设计者和搭建者,是19名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年轻人,他们来自华电上海崇明绿华“渔光旅”光伏发电项目部。
崇明地处长江生态廊道与沿江大通道交汇点,是上海关键的生态屏障,肩负着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农业产业优势,既是崇明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点,也关乎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提升。
崇明丰富的水域资源为其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华星村的“零碳蟹”已成为当地一张闪亮名片。放眼望去,数百亩成片的标准化蟹塘连绵不绝,通过生态改造,村中将小塘整合为大塘,为螃蟹打造了广阔的水上家园。
“水面更开阔,利于水质调控,清水蟹产量与品质都得到了提升。”华星村工作人员介绍。蟹塘上方,华电上海崇明绿华“渔光旅”项目的光伏阵列巧妙布局,形成蟹塘的“生态调节中枢”。精密设计的电池板间距与倾角,在高效捕获太阳能的同时,确保为水下生物留足生长空间。这种独特结构形成的天然遮阳屏障,能有效抑制藻类,提升水体透明度。
板上绿色发电,板下生态养殖,这种立体模式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效能和产业综合效益。光伏阵列如同为蟹塘撑起一柄“智能光伞”,在保障发电的同时,优化水下光环境,助力养殖效益实现大幅跃升。
清澈水质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关键指标,也是清水蟹生长的必需环境。但以往蟹塘水质提升面临难题:养殖产生的残饵、排泄物积聚有机质,易滋生有害病菌;未经科学处理的养殖尾水若直排入河,既威胁养殖生物健康,也污染周边水体。过去,村里采用“抽河水养蟹,养后直接排回河”的粗放模式,水质难以改善。
“以前,这里多为个体经营模式,养殖的都是低附加值的四大家鱼,低产、低质、低效,对周边的水环境难免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计划部负责人朱德强回忆说,为了“一池清水”,团队会同中国科学院、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渔业、农业、光伏专家开展“头脑风暴”,最终敲定了渔光模式下的“大循环、小对流、微流水、自净化、零排放”内循环养殖模式。
该模式通过完善鱼塘进排水基础设施,应用生态治理技术为主、物理处理为辅的技术及工艺,建设包括进水泵、排水泵、循环利用水泵及进出水管的进排水系统和三级养殖尾水净化区域,实现了养殖尾水循环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螃蟹在生长过程中,尤其是脱壳阶段特别喜欢安静,不能被打扰。”走在蟹塘边,从立项之初就跟螃蟹养殖户打交道的团队负责人、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子源俨然成了“蟹专家”。
“嗡……”起降台上无人机的飞出,开启了“光伏别墅”一天的巡检工作。年轻的华电团队把物联网、5G、AR、新型人机交互等技术用在了养螃蟹上,他们构建了以数据共享和可视化为基础的智能巡检和数字运维系统,通过科技带动生态农业、高密度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发展。
技术人员使用智能AR巡检头盔即可实时将现场消缺的问题画面上传至后台,按照后台专家指导意见,原地进行消缺作业。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生技部主任罗一弘介绍,即使出现问题,专家也不必立刻到现场,“简单问题面对面教学解决,重大问题减少误操作避免扩大损失”。
除了“养螃蟹”,这支青年团队还帮助绿华镇同步设计项目周边景观带及蟹塘内景生态区水系景观。结合周边湿地公园等景区布局,一体规划亲水垂钓、蔬菜采摘等田园旅游体验区,形成了“水上发电、水下养蟹、岸上旅游”的新业态模式。2023年,“三产联动”经验做法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成为国际认可的减贫样板。
与传统火电相比,水上光伏发电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万吨。“一加一减”,成就绿色低碳“光伏村”新样板。
华星村党总支书记胡惠春透露,该项目的建设还为当地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帮扶约百人。
在保留乡村风貌的同时,团队给当地村民出资建设了“光伏大棚”和“一体化光伏屋顶”。据不完全统计,“一体化光伏屋顶”可让每户村民每年至少获得2000余元的发电收益,“光伏大棚”每年可产生发电收益约3.8万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