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荷”而变
发稿时间:2025-08-01 10:1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凌晨3点下水采荷、5点乘“助农专线”赶集卖花……“卖荷花!小妹买点!”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蔡村村民沈秋云嗓门洪亮。她的荷花用老法包扎——荷叶撕开口,绕茎一裹,裹着的是大湖野趣。
荷花。
这样类似的场景,苏州市姑苏区城管委市容管理处工作人员许丙峰已见证过多年。
2008年,他进入城管队伍后,很多年都参与着白塔西路的市容秩序管理,亲历并见证了荷花市集的“前世今生”。“好长一段时间里,城管管的时候,他们就挑着担子走了。但城管一走,他们又过来卖了。”他回忆说。
许丙峰回忆,曾经每到春夏地产水果上市时,马路边、天桥上总能看到挑担的花农、果农,为了维护交通安全和城市秩序,城管队员不得不一次次“围追堵截”。
“这是我的管理职责。但是,也看到他们的不易。这个东西肯定心里是有点矛盾的。”一面是城市秩序与环境的维护,一面是农民进城销售地方农特产品的现实需求。
执法的天平,该倾向何方?
2009年6月,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现为苏州市城市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疏导治理无证流动摊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开辟“季节性水果临时销售点”,时间为每年6月至9月中旬。
当年刚刚加入城管队伍不久,许丙峰看到这样的举措落地,心中不由为之一振。这看似是城市管理的“退一步”,却让人感觉,其实是充满人情味地“进一步”。
许丙峰记得,2009年的那个夏天,异常忙碌。
“当年能作出这个决定,实在不容易,但为了百姓生计,不妨大胆一试。”原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分管副局长王京表示。
如今退休后,她偶尔也会漫步于这个花市。
市集一角。受访者供图
在王京等工作人员的带动下,苏州市开辟“季节性水果临时销售点”,时间为每年6月至9月中旬。一个看似冒险的决定,却悄然扭转了治理的惯性。从“堵”到“疏”,为时令瓜果,也为谋生的农人,让渡出一方“喘息”空间。
从那时起,沈秋云等“花农”“果农”就开始“赶早”。凌晨,太湖边天色如墨,老伴诸云良“扑通”一声跃入荷塘,水波下两小时摸索,150枝荷花被小心捧上田埂。
清晨5点,沈秋云踏上“助农专线”公交车。穿越40多公里山水、换乘两趟地铁,她肩挑鲜荷如出征的战士。像这样每日从金庭、东山等太湖小岛赶来的花农有几十人,自发聚成这条百米花市。“热闹,开心!以前病殃殃,现在走出来全身是劲儿!”沈秋云笑着说。
多年来,诸云良、沈秋云夫妇在金庭镇靠着一片荷塘、几亩菜地生活。十余年前,沈秋云得了重病。金庭镇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慰问与援助。病愈后,夫妇俩不想给当地再添麻烦,开始上街叫卖莲蓬、荷花。“一天能赚100多元。菜地里的菜,够我们自己吃。卖荷花,至少让我们的生活不再困难!”诸云良说。
市集不仅是老人的舞台。00后大学生小王麻利地剪枝配花:“红的、黄的、白的一配,再用牛皮纸裹上,年轻人最喜欢!”他把农家的鲜荷包装成新式花束,25元一束生意火爆。妈妈吴阿姨自豪地看着儿子:“他爸在家摘花,我俩来卖!我不会包,儿子手巧。”
各地游客循着小红书、抖音导航而来。河南李女士在站台刷到视频,竟将南京行程改道来了苏州;上海的袁女士举着相机穿梭花间:“这里把夏日浪漫传给每个人!”买束清荷访拙政园、打卡苏博,成为今夏古城最潮旅行方式。
2020年5月,苏州市姑苏区城管委结合前期经验,推出新一批“农特产品自产自销疏导点”:取消“一人一证”限制,本地农户凭身份证即可销售;允许在亭子范围外有序摆摊;将销售品类从瓜果扩展到所有本地农特产品,时间从夏秋延伸至四季。
在这个市集上,一名花农边扎花边对巡查的许丙峰唠叨:“上海北京的顾客都来了,谢谢政府给咱挣钱的机会!”
有年轻人将视频传遍全网,无意中为姑苏古城绘制出全新文旅地图。
“城管从执法者变成服务员,这就是姑苏的智慧。”许丙峰感慨道。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从枇杷、李子,到杨梅、荷花,如今的白塔西路,花香馥郁,果香不断。从“禁止”到“疏导”,再到“呵护”,这不仅仅是方法的改变,更是城市管理观念从刚性管理向社会经济文化精细服务的“落地开花”。
“理想状态就是市民需求被满足、果农实现增收、市容秩序管理良好,真正做到三方共赢。”许丙峰说,让姑苏古城的这份夏日浪漫,向着更有人情味、更包容共享的方向,一点点生长、蔓延。
几个月前,沈秋云就盘算着用卖荷花攒下的钱去趟北京,圆自己的一个梦。“要到北京去了,老开心了,我要用那朵鲜花去看毛主席。”
7月18日,沈秋云的愿望实现了。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沈秋云应该从没想到,曾经挑着担子东躲西藏的她,有一天能挺直腰板,乐呵呵地自称一声“花老板”……
徐蕾 肖秋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