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鼓励“低彩礼”、倡导“零彩礼”——宁夏贺兰发政策红包为幸福“加码”

发稿时间:2025-08-05 09:3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4年,宁夏贺兰县妇联为“公益红娘”颁发聘书。贺兰县妇联供图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共青团宁夏贺兰县委获悉,为推进移风易俗,贺兰县于今年5月出台“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实施方案”。该方案将全县农村彩礼倡导性标准定为8.5万元,鼓励“低彩礼”、倡导“零彩礼”结婚,制定并实施“零彩礼”“低彩礼”认定奖励办法。同时,当地农业农村等部门为选择“零彩礼”“低彩礼”的新婚夫妇及女方父母,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创办家庭农场等方面提供支持。

  如今,贺兰县在抵制高额彩礼方面初见成效。在政策激励下,“零彩礼”“低彩礼”结婚成为越来越多贺兰青年的新选择。

  5月3日,28岁的孙迪与25岁的汪静怡以“零彩礼”方式喜结连理,成为贺兰县践行移风易俗的一对新人。

  孙迪是贺兰县洪广镇洪西村人,2019年入职宁夏祥旭能源油气销售有限公司从事财务工作。他的母亲顾小琴是洪西村妇联主任,从事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家中文明新风氛围浓厚。汪静怡在贺兰县住建局工作,是家中独生女,她的父亲汪学文在洪广镇金沙村担任村支书,一直教导她“要自力更生”。

  2023年,孙迪与汪静怡相识相恋。一年多后,双方家庭会面,汪学文主动提出女儿“零彩礼”结婚的建议,直言“汪家是嫁女儿,小两口好好过日子最重要”,这让孙迪一家既意外又感动。当时洪广镇年轻人结婚彩礼多为6万或8万元,孙迪父母此前担心不给彩礼“不合礼数”,被汪家的坚定态度打动,尊重这一决定。

  筹备婚礼时,孙迪和汪静怡秉持节俭理念,从简操办,他们的想法得到长辈支持。汪静怡找来朋友帮忙化妆摄影,孙迪邀请好友帮忙设计策划、布景装饰并主持婚礼,花费3000余元材料费,打造了一场浪漫的中式婚礼。婚礼当天宴席共有30多桌,每桌餐费700多元,荤素搭配、菜量适中,几乎无剩菜,现场氛围喜庆热闹。

  27岁的刘佳成是贺兰县立岗镇幸福村的“农二代”。2014年,父亲刘立新创办了贺兰县聚富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6000多亩农作物。刘佳成跟随父亲从事农业机械耕作。因租用场地晾晒作物、存放农机,父子俩结识了洪广镇北庙村晒麦场主人张兆荣。2021年,在幸福村村支书的牵线下,刘佳成与张兆荣的二女儿张颖相识相恋,于2023年2月26日举行婚礼。

  5月18日,团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委联合县委宣传部、县委社工部、县妇女联合会、县总工会,举办青年交友联谊活动。团贺兰县委供图

  婚礼前夕,刘家按当地习俗给了张颖10万元彩礼,没想到张兆荣打破传统的“彩礼单向流动”,也拿出10万元给刘佳成,让这场婚姻成为“零彩礼”。

  “女婿勤劳能干,是过日子的踏实人。”张兆荣说,这10万元是给小家庭的“生活启动金”,希望孩子们有安家立业的底气,“只要他们把日子过好就行”。

  在贺兰县,女方家长回赠等额彩礼的情况并不多见。张颖明白,父亲此举是为了让她婚后的家庭生活少些压力、多些保障。刘佳成对此充满感激:“老丈人的支持让我很感动。”

  孙迪和汪静怡同样体会到长辈们的支持与厚爱。婚后,两家时常走动,相处融洽。“两家人双向付出,共同托举我们年轻人的生活。”孙迪说。

  “幸福婚姻靠夫妻共同经营,而不是依靠彩礼。对于工薪家庭来说,高额彩礼会影响婚后的生活质量。”汪静怡说,“我们两家人都有勤俭持家、实事求是的家风,这是促成这桩婚事的基础”。

  婚后,张颖起初在婆家合作社负责财务管理,今年因儿子出生暂时做了“全职妈妈”。父亲给的10万元“生活启动金”很快派上用场:5万元用于新房装修、家庭日常开支,张颖缴纳了灵活就业社保,剩余资金作为家庭储备金。

  宁夏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妇联执委、“公益红娘”谭雪琴(右)到村民家中开展移风易俗宣传。银川市妇联供图

  团贺兰县委书记邢冰表示,贺兰县团组织今年给予“零彩礼”“低彩礼”新婚夫妇及女方直系家庭成员更多正向激励,对申请“葡杞贷”助农贷款的,联系金融机构适当放宽扶持条件;积极举办交友联谊活动和集体婚礼,融入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理念,让婚俗新风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

  刘佳成家经营的合作社,这两年发展势头良好。刘立新介绍,2023年,合作社向贺兰县农商银行贷款150万元用于购买化肥、更新农机等。今年,银行重视乡村产业与文明新风尚共同发展,积极扶持“零彩礼”新婚青年从事农业生产。因践行婚俗新风,刘佳成的贷款授信额度提升到300万元。眼下,他正忙着合作社的夏粮收储工作。

  “金融支持对于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帮助很大,我们对农业生产更有信心了。”刘立新说。如今,合作社带动周边近100名村民参与季节性务工、共同增收。这场“零彩礼”婚事,不仅成就了年轻人的幸福小家,更成为乡村产业与文明新风互促共进的生动注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