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焕新颜 地震废墟“长出”幸福新村
发稿时间:2025-08-07 10:1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夏日傍晚,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新村的感恩广场人头攒动,全乡第一届“感恩杯”篮球赛火热开幕。16支村级代表队在“村BA”赛场上的激烈角逐,让这个因灾后重建而生的新村“沸腾”起来。在村民赵立青经营的幸福超市里,选购商品的顾客比平时多了,店里的单日销售额增长到1500元左右。赵立青对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开店以来,日均销售额四五百元,生意好时七八百元。这天的收入比以往好很多。”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的冲击波造成甘肃、青海两省77.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其中,青海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因地震引发“砂涌”灾害,成为青海灾区受损最严重的区域。
地震导致赵立青家住宅的部分围墙坍塌、墙体开裂。在当地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她家出资14万元房款,又花费10多万元装修费,于2024年11月搬入金田村、草滩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项目——金田新村一座120平方米的独院。“搬新房以后生活上的变化挺大的。村民们挺活跃,闲时经常聚在感恩广场上活动。”她说。
“从新家到地里,步行10多分钟。家里有电动车,去种地比较方便。”搬新房后,赵立青的公婆继续务农,她和丈夫向村委会申请了一间商铺,从今年1月开始经营幸福超市。按照相关政策,超市今年免租金,明年开始每平方米租金18元,“来购物的大多是搬迁到金田新村的村民”。
据了解,该安置项目距离中川乡政府1.5公里,建有80、100、120、160平方米4种面积的户型。目前,全乡276户1283名受灾群众已搬进新居。
63岁的金田村村民杨发仁打了半辈子工,跑过车、当过建筑工。地震使他和妻子李梅银痛失独子,儿媳妇离家后,给他们留下了孙子。杨发仁夫妇依旧务农,种5亩麦子、薏米。最近,杨发仁给即将上五年级的孙子报了为期25天的暑期辅导班,补习语文和数学,每节课10元。
从6月开始,杨发仁夫妇常去金田新村老年活动中心,杨发仁学拉二胡,李梅银学电吹管。“政府对我们很关心,政策很好,村里的食堂给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杨发仁说。
地震使金田村村民杨全福家原有房屋受损,他出资7万元房款,又花费15万元装修费,在2024年国庆节前夕,一家5口搬进金田新村的独院。“砂涌”将杨全福家5亩多田地损毁得只剩1亩多。震后,他拿到了每亩每年100元的耕地补贴。如今,他在剩下的地里种小麦、薏米,还在新家门前空地上种西红柿等蔬菜。金田新村启动建设以来,他找瓦工零活儿干,日薪200-300元。
“最近,金田村和草滩村的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去了格尔木挖虫草创收。”中川乡党委书记罗吉才介绍,为方便村民就医,金田新村建有村卫生室,新村3公里外就有中小学。村民生活的改变还体现在细节里,过去靠院内打井取水,如今厨卫通了自来水;曾经冬天架炉取暖,现在地暖、自烧锅炉成了标配。
国网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供电公司官亭供电所员工巨生辉每周和同事来金田新村两次,守护这里的用电安全,“我们会逐户巡查,重点排查大电量用户和独居老人家庭用电隐患”。
罗吉才介绍,为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后半篇”文章,“中川乡正在谋划发展蓝莓产业,希望能带动因地震受灾的村民增收”。
从地震废墟蜕变为幸福新村,金田村和草滩村的乡亲们正用乐观、勤劳和坚韧开启新生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