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英雄魂|栗再温:从地下烽火到“平山团”创建

发稿时间:2025-08-15 11:29:00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在平山县北冶乡杜家庄南沟村,一座革命烈士墓背靠风景如画的天桂山,简单质朴,庄严肃穆。墓前的英烈墙上,镶着栗再温、栗政清、栗政通三位烈士的遗像,遗像下详细镌刻着三位烈士的生平事迹。

  来到这里的人们,无不神情庄重,肃然起敬,被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革命奉献精神深深震撼。

  栗再温1908年生于平山县杜家庄南沟村,高小毕业后考入北平市私立大同中学。在大同中学,他阅读《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学到了许多革命道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平山县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后,他在北京领导学生运动,又辗转天津、太原、大同等地从事地下斗争,曾任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山西特委书记等职务。

  1934年底,栗再温几经周折回到家乡,和党组织负责人于光汉、王昭、李法庄取得联系。当时,平山县的党组织刚建立不到三年,大家把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栗再温亲切地称为“大共产党”。在这位“大共产党”的领导下,到1935年,平山县党支部从40多个发展到70多个,党员从300多人发展到700多人。

  栗再温领导平山党组织和游击队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在木盘村,他们把一家地主的80多石粮食分给穷苦百姓;在下口村,他们砸烂了恶霸张七子的盐店。一系列的武装斗争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冀西特委组织部部长的栗再温,直接领导了平山县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秋,雁北失守,太原告急,八路军东渡黄河。1937年10月,八路军第120师359旅战地救亡工作服务团来到平山扩军,栗再温领导冀西特委和王昭领导的平山县委全力以赴,仅用一个月零三天的时间,就动员了1500多名青壮年参军,组建完成一支整建制的抗日队伍——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由于这支部队主要由平山人组成,所以718团也被称为“平山团”。

  在这次领导组建平山团过程中,栗再温的三哥栗建周把自己的药铺卖掉,参加了八路军工作团。栗再温也将两个侄子栗政民、栗政通送去参加了“平山团”。

  “平山团”组建后,有些地方干部不愿意把“平山团”送给正规部队拉走。栗再温从大局出发,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说服了这些同志,并亲自把“平山团”送到山西省盂县上社八路军120师驻地,编为359旅718团。这个团作战勇敢、战绩突出,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嘉奖,称它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子弟兵”三个字随后家喻户晓,并成为人民军队的代称。后来,“平山团”又因担任延安卫戍任务和南泥湾垦荒而闻名,被毛泽东誉为“王者之师”。

  在栗再温带领下,到1949年,南沟村栗家共有27人参军,15人入党,“满门忠烈,举家革命”是这个家族的真实写照。栗再温的侄子栗政清,1933年入党,曾任中共平山县委委员、共青团平山县委第一任书记,1936年底牺牲于天津的日本监狱,年仅20岁;侄子栗政通,1938年入党,参加“平山团”,1949年6月在解放西北战役中牺牲于陕西眉县,英年26岁……(记者 张静雯)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