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在“牛郎织女故乡”郧西见证爱情

发稿时间:2025-08-29 10:1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8月28日上午,“海誓山盟·情定郧西”2025年青年集体婚礼暨传统婚俗体验活动在“中国七夕故里”湖北省郧西县举办。来自各地的77对新人身着礼服,共同完成了一场传统中式集体婚礼。之后,77对新人亲手把述说自己爱情故事的二维码,分别悬挂在同心树上。这片爱情林是郧西县为新人们打造的一座持续生长的“爱情故事博物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建泉/摄

  “执子之手,与子共箸;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伴随着司仪的诵唱,来自安徽的90后方盛盛和奚芳度过了难忘的一天。三拜礼、结发礼、合卺礼、执手礼……在牛郎织女的故乡湖北省郧西县,包含方盛盛、奚芳在内的77对新人,在青山绿水的见证下,共同完成了一场传统中式集体婚礼。

  这场主题为“海誓山盟·情定郧西”的2025年青年集体婚礼暨传统婚俗体验活动,由中国青年报社、共青团湖北省委、郧西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聚焦“传承七夕文化,倡导文明婚恋”。

  77对新人从五湖四海而来,他们中有扎根乡村的奋斗者、教育领域的耕耘者、医疗战线的守护者,也有基层一线的奉献者、快递行业的奔跑者,还有返乡创业的青年代表和来华留学的外籍友人。什么样的爱情更美好?这群年轻人在七夕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在七夕故里遇见爱情

  郧西县坐落在鄂西北的山水间,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和传承地,“郧西七夕”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古至今,当地人以手工织布、放河灯、乞巧比艺、制作巧食等传统方式,传承着属于七夕的仪式感,也讲述着爱情的浪漫。

  站在郧西的星空下,仰望璀璨的银河,爱情有无限模样。

  爱情生长在基层奋斗的土壤里。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的魏尧响和顾发曼,在牛羊养殖场的耕耘中传递真情、守护幸福。

  2012年,魏尧响从县农校畜牧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村养殖技术交流会上与顾发曼相识。当时顾发曼家的小型牛羊养殖场因缺乏系统管理,出栏率低,常因疫病造成损失,家庭负担重。魏尧响主动提出帮忙指导养殖技术。

  此后,每天清晨,魏尧响都骑着摩托车载着养殖手册和防疫工具来到养殖场,教顾发曼辨认牛羊健康状态、调配营养饲料。傍晚两人一同在饲料棚记录生长数据,遇到难题就一起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在牲畜的叫声与草料的气息中,两人渐渐产生了情愫。

  2015年年底,在魏尧响的技术指导下,养殖场出栏牛羊成活率提升到95%,纯利润翻了一番。两人用这笔收入添置了自动化喂食设备,年底举办了简朴的婚礼,把养殖能手奖状和结婚证贴在了新房的墙上。

  婚后十余年间,夫妇俩将养殖场发展得有声有色。2022年秋天,他们牵头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吸纳8户村民加入,统一提供优质种苗、共享养殖技术、联合开拓市场,帮助社员户均年增收两万多元。

  “田间地头”见证着奋斗者的爱情。魏尧响和顾发曼的经历里藏着最动人的“爱情真相”——相互尊重、彼此支撑,把个人的小日子融入乡村振兴的大天地。

  在郧西这片土地上,倡导青年文明婚恋观、传承七夕文化的探索也在更新。郧西将七夕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着力打造青年喜爱的爱情旅游目的地,为年轻人打造健康、文明、浪漫的活动空间和旅游线路,提供优质的婚恋相关服务。

  来自河南的95后李浩与赵楠,就在郧西相遇,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他们,在郧西用自己最喜爱的中式婚礼向亲朋好友分享了人生的喜悦。在他们眼中,爱情也体现在新时代青年对传统婚俗文化的喜爱与传承中。

  “在郧西这片浪漫的土地上,77对新人携手并肩,共同迈入真挚爱情、幸福婚姻与和谐家庭的人生新程。”郧西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雷震表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让古老的七夕传说焕发出相亲相爱、文明婚恋的时代新风。

  爱的温度藏在“平平淡淡”里

  什么是天长地久?一群来自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大学生组成“圆梦计划”公益实践团队,十年接力为山区老人拍婚纱照。数以千计的爱情长跑故事,让年轻人看到了“平平淡淡才是真”。

  85后青年教师余进文是“圆梦计划”的创始人。在“海誓山盟·情定郧西”2025年青年集体婚礼活动现场,过去站在镜头背后负责拍摄的他,此刻也站在了镜头里。

  当和妻子身穿中国传统服饰行执手礼时,余进文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此前拍摄中老人的感受:“牵起手就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自2015年成立以来,“圆梦计划”团队一共去了18个省份的60余个城市,拍摄了9万多张照片,为3000多位老人拍摄了结婚照和个人艺术照,“没收过老人一分钱”。

  余进文印象最深刻的,是2023年8月在江西新余为一位参与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拍摄结婚照。爷爷当时92岁,耳朵还有点背。江西的夏天很热,没有人说拍结婚照必须十指相扣,但爷爷一直紧握住奶奶的手。拍摄的那天,正好是他们的70周年结婚纪念日。

  抗美援朝时期,爷爷响应号召去了前线,奶奶独自一人在家拉扯孩子。等到爷爷退伍回到家里,孩子都已经长大了。余进文说,回来后,爷爷一直觉得很亏欠奶奶,虽然嘴上不说爱,却始终对奶奶很好,“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

  从青春到白首,真正的爱情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两人相互尊重、彼此陪伴,这离不开健全人格的养成。在泰山科技学院,以“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为主要依托的“幸福教育”融入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拥有爱、责任和担当的生命体验。

  泰山科技学院常务副校长谢承红告诉记者,学校积极推动幸福体验的教育理念,借助“完满教育”、通识教育、泰山大讲堂、心理健康教育等,构建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幸福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探索幸福真谛、塑造健全人格。

  “校园爱情不仅是青春的美好诗篇,更是生命教育中学习理解、陪伴与共同成长的重要一课。”泰山科技学院2024届毕业生叶慧春,和同学刘伟光在“音乐剧”课堂上结缘,最终携手从校园走入婚姻。“尽管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但请永远相信爱的力量,相信那份源于校园的纯粹与坚韧。”叶慧春说。

  在余进文看来,集体婚礼的形式,也是在传递一种文化和力量。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培养一段“慢一点”的感情,两个人走得长久,是“更有意义的幸福”。

  爱情应有更广阔的“坐标系”

  爱还可以是为同一份事业而奋斗,把事业理想熔铸进爱情誓言。

  观看“海誓山盟·情定郧西”2025年青年集体婚礼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团委书记李悔瞬间回忆起自己作为新人,参与医院第一届集体婚礼的场景。

  那时是2017年,医院婚礼现场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新人们身着中式服装,捧着绣球,沿着通道往里走。男生挑起女生的红盖头,两人一起捧着爱情卷轴,念出结婚誓言。“那些发钗、卷轴,我都保存得好好的。”李悔说。

  在武汉协和医院,自2017年起已为331对新人举办了集体婚礼。白衣天使们坚守医者使命,不负生命重托,也将个人幸福融入社会发展的脉搏。

  当时让李悔印象最深刻的,是医院邀请了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武汉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创始人王新房和他的妻子,那一年是他们结婚65周年。

  “两人相濡以沫一辈子,王教授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李悔说,“他们忠贞的爱情故事、在工作生活中携手向前,为我们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武汉协和医院工会女工部部长陈莹,从第一届开始负责筹备集体婚礼。近几年来,集体婚礼除了邀请医护伉俪,还会邀请医院职工的孩子们担任小花童。“孩子是新的生命力。除了血脉的传承,小花童们也代表了阳光和希望,是医院新生代的象征。”陈莹说。

  武汉协和医院检验科肖圣达是95后,参加了2022年的医院集体婚礼。她和丈夫都在检验科工作,大学时期相识,在工作中熟悉、相恋,并决定携手相伴一生。在肖圣达看来,当代青年的爱情应有更广阔的坐标系,不止步于二人世界的方寸天地。

  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郧西。郧西县公安局土门派出所所长刘松投身公安工作16年,始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妻子谢佳丽深知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一直默默支持。

  他们的爱情,既有日常中的相互体谅,更有危难时刻的共同面对。2017年8月,刘松在抓捕嫌疑人时被挥刀砍中手臂,经过7个多小时的救治才转危为安。当时的谢佳丽正在武汉待产,刘松原本请好假要回家陪伴,却因突发命案、警力紧张暂缓出发,不料却在行动中受伤。

  在妻子的一再追问下,刘松只好坦白自己受伤的事。“电话那头,她哭了,但她说要和我一起坚强。”刘松满是心疼与愧疚,自己欠妻子太多陪伴。但谢佳丽从未埋怨,她从一开始就理解并支持刘松从警的选择:“警察的职责就是打击犯罪,你忙,是值得的。”

  “支持伴侣追求理想的勇气,珍视对方独立的人格魅力,让爱情成为两个自由灵魂的双向奔赴。”“主动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困境挑战之中并肩作战的战友。”“把事业理想熔铸进爱情誓言,让奋斗足迹交织成人生轨迹。”在“海誓山盟·情定郧西”活动现场,77对新人共同发出了青年爱情倡议。

  “今天这场集体婚礼和婚俗体验活动,是我们的又一次尝试。希望借助这种文明、节俭又有纪念意义的婚礼形式,引领新时代的婚俗潮流,让更多青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感受七夕文化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在体验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仪式现场,中国青年报相关负责人为新人们送上祝福,“愿你们的爱情如郧西山水,隽永悠长、历久弥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