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烽火 英雄壮歌 | 浴血沙场 誓死捍河山
发稿时间:2025-09-04 09:41:00 来源: 石家庄日报
高平地道战遗址。
太行山脉永远记得那个嘹亮的声音。
80多年前,燕赵大地、滹沱两岸,激昂的铜号声响起,穿透日军封锁的迷雾,回荡在太行山麓,那是石家庄儿女在黑暗时刻吹响的人民战争的号角。
号角声声,交织成气壮山河的交响,凝聚起民族不屈的力量,汇聚起人民战争的海洋。八路军将士与当地百姓同仇敌忾,破袭战、歼灭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军民同心,在太行山的层峦叠嶂中筑起坚固的敌后堡垒,在崇山峻岭间筑起了不屈的长城。
号角声声,穿越战争的风云,回荡在民族的记忆里,融进民族的脉搏里,凝聚起必胜的信念,熔铸成不屈的力量,引领石家庄儿女,时刻保持冲锋姿态,勇于冲破艰难险阻,在太行山上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
《新华日报》称陈庄歼灭战为“模范的歼灭战”。
正太铁路线上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
那是1940年的华北,大地在日军的“囚笼”下呻吟,被日军控制的正太铁路像一道枷锁,捆缚着山河血脉。
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趁雨季青纱帐起,正太铁路日军兵力空虚之际,组织晋察冀、晋冀豫、晋绥军区部队,由当地党政军民配合,在华北地区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对日军的进攻,陆续有105个团20余万人参战,史称百团大战。
正太铁路破袭战即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是发生在石家庄井陉的重要战事。
1940年8月20日,一颗信号弹撕裂夜幕,正太路破袭战正式打响。
蜿蜒的正太铁路线上火光冲天。八路军战士如潮水般从山间涌出,民兵紧随其后,老百姓也纷纷加入破袭的洪流,誓要把这铁轨、枕木掀翻。聂荣臻在《聂荣臻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当时激烈的战斗场景:“我清楚地记得那一时刻的情景,真是壮观得很啊!一颗颗攻击的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了夜空,各路突击部队简直像猛虎下山,扑向敌人的车站和据点,雷鸣般的爆炸声,一处接着一处,响彻正太路全线。”
经过10天的激烈战斗,八路军成功拔除正太铁路上的多处据点,严重破坏了该段路轨、桥梁、隧道,使正太铁路陷入瘫痪,日军的“囚笼”被撕开一道大口子。
9月10日,考虑到部队经过长时间战斗,需要休整以准备再战,八路军总部命令各部队结束正太路破袭战。正太线作战20天,晋察冀军区参战部队共毙、伤、俘敌军900多名,攻克据点10余处,破坏铁路30多公里,破坏桥梁18座,并且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在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两支部队的联合打击下,正太路全线陷于瘫痪。
激昂的号角持续吹响。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20日延续至1941年1月24日,共分为三个阶段。在石家庄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军民配合上演了一场场激烈的家园保卫战。
1940年11月15日,冀中抗日军民发动了冬季攻势。石家庄现辖区内各专区抗日军民担负着配合八路军作战和后勤服务的任务。仅晋察冀第五专区发动民兵、自卫队员2.5万多人,各种后勤服务人员10万多人。他们和八路军并肩作战,破坏铁路90公里、公路102公里,毁坏桥梁21座,收缴电线7万多公斤,锯断电杆823根。百团大战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损失严重。于是,日军对抗日军民实行大规模报复“扫荡”。冀中军民勇敢抗击日伪“扫荡”,在主力部队和民兵的打击下,进犯之敌夜不得眠,行不得安,食不得饱,疲惫颓废,被迫于12月初回撤。
1940年冬季反“扫荡”中,平山民兵在山头大树上设瞭望哨,监视敌人。
鲁柏山上响起胜利的冲锋号
1939年9月29日,灵寿县鲁柏山区,八路军冲锋号吹响,陈庄歼灭战总攻开始。预示着这场智慧与炮火的较量,到了最后的胜利时刻。
回溯这场战争,要从当年9月下旬开始。
当时,驻石家庄及正太铁路沿线的日军1500余人,在日军独立混成第8旅团旅团长水原义重率领下,从灵寿县城出动,企图利用所谓“牛刀子”战术突袭陈庄,摧毁抗日根据地的后方设施。
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和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获悉日军行动后,决心以少数兵力节节抗击、诱敌深入,并精心部署为日军布好了一张无路可逃的“天网”。
28日晨,侵占陈庄的日军在焚烧房屋后沿磁河大道东撤。10时许,待日军全部进至冯沟里、破门口地区,提前设伏的八路军部队突然发起攻击。日军尝试向东、向北撤退,均遭我军坚决阻击。
激战至13时,附近有利地形均被八路军控制。其中,第七一六团阻击日军向东突围,先后4次击退日军冲击,3次拼了刺刀,牢牢控制住了阵地。14时,我军又占领破门口以东阵地,堵住日军退路,使其四面被围。战至23时,日伪军被全部压缩于冯沟里、破门口两个村寨。
当日,灵寿、慈峪日军800余人增援,在白头山地区遭我军阻击。增援日军虽多次组织攻击,均未奏效。
29日拂晓,被围日军待援无望,施放毒气后试图突围。然而,在我军的合力围攻下,日军残部东逃无路、西窜无门,10时许被重新包围于鲁柏山以西的高山深谷中。
鲁柏山成为陈庄战斗的最后一个战场。19时,八路军总攻开始。刹那间,冲锋号声、枪炮声、喊杀声响彻鲁柏山。9月30日下午,枪声停止,日军1100余人被歼,水原身受重伤。
历时6天5夜的陈庄战斗,是第120师西移后的一次重要的歼灭战,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在河北一次性歼敌最多的战斗,彻底挫败了日伪军寻歼八路军主力、摧毁抗日根据地后方设施的企图。被誉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敌后“模范歼灭战”的战争。
李混子爆炸组总结战斗经验。
红色地道里打响人民战争
“为了取得更大的胜利,民兵们通过地道把敌人的‘老窝’炸掉,敌人撤退时,又被早已埋伏好的民兵打个正着。正式出击的号角吹响,鬼子被歼灭了大半。这时,高亢的旋律响起,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是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电影《地道战》的精彩片段。
这部电影剧本的创作原型便是正定县曲阳桥乡高平村。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华北人民为了抗击日军的扫荡,克服了平原地区无险可守的劣势,发明了神奇的“地道战”,是抗战时期人民战争的伟大创造。高平村就是当年地道战开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村里男女老幼齐上阵,在村庄地下建造了能打能防、能攻能守的“地下长城”,利用地道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1940年,日军先后在高平村东南方向的曲阳村、西面的韩家楼、西北的后塔底和东北的傅家村修建了炮楼。高平人民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于1942年冬全村老幼齐上阵开始挖地道,挖有村外地道干线两条、村内干线三条。村内的三条干线与各支线相连,并与各地道口、井口、屋顶工事相通,全长数十华里,形成了能打能防、能攻能守的“地下长城”。
高平人民利用地道有力地袭击和消灭敌人,被日寇视为眼中钉。从1943年春到1945年5月,日军曾多次进攻高平村,其中较大的合围扫荡就有5次。当年,这个仅有400多户2000多人的普通村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与敌人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地道战,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如今,走进高平地道战纪念馆,一件件珍贵的烈士遗物,一段段翔实的史料记载,令人瞬间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全民皆兵、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和奋力担当。伟大的抗战精神世代赓续,激励中华儿女自强自立、砥砺前行。
爆破声中迸发人民智慧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民因地制宜创造出多种卓有成效的游击战法,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新乐市大岳镇北李家庄村“地雷专家”李混子带领民兵爆炸组开展地雷战,令敌人闻风丧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随后,日军侵华魔爪由北向南,直指华北。作为战略要地的新乐,承担着破坏日军的交通运输线,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阻止日军向中国腹地进犯的重要任务。北李家庄村民兵爆炸组以地雷为武器,日夜奋战在平汉铁路、大沙河沿线一带,为切断敌人交通运输线不懈努力。
他们发明了“立体布雷法”,路上、房上、树枝上,到处都有地雷。有一首民谣便是李混子带领村民开展地雷战,让敌人损兵折将的真实写照:“北李家庄真排场,枣树上面挂‘铃铛’,庄里村外种上了‘铁西瓜’,给顽军备下了‘好干粮’,城里敌人来赴宴,吃饱喝足棺材里装……”他们还研制出了大威力的地雷。根据敌情变化,又发明了姻缘雷,压簧抛线雷、硫酸雷、进时雷、压发雷等多种形式的地雷,创造了炸毁敌人机车10辆、车厢48节、炸死炸伤敌伪220余人的赫赫战绩,让敌人胆战心惊,使日军在这一带的交通一度陷于瘫痪,为冀中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人民群众迸发出的无穷智慧和抗争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