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谱新篇丨从“毗邻”到“一体”的三河京津冀协同发展答卷
发稿时间:2025-09-11 13:57:00 来源: 央广网客户端
央广网廊坊9月10日消息(记者王艺霖 见习记者禹云飞 李瑶)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东、潮白河畔的河北省三河市,恰处北京、天津、雄安新区黄金三角核心腹地。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三河市牢牢把握“双重战略”机遇,在交通、产业、招商等领域持续发力,从“毗邻”走向“一体”,从“协同”迈向“融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县域实践的鲜活样本。
交通“破壁”:织密一体化“血脉网”
千年大计、交通先行,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
“以前从燕郊到北京国贸,早晚高峰得堵一个多小时,现在坐定制快巴走专用道,40分钟准到。” 常年往返京冀两地的通勤族王磊,道出了交通一体化带来的便利。在三河,像王磊这样的通勤者有数十万人以上,而交通的“破壁”,正让“跨城生活”从痛点变成常态。
作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骨骼系统”,三河始终将交通互联作为优先突破领域。2022年12月,京唐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燕郊站29分钟直达北京站,全面融入北京半小时轨道交通圈。更令人瞩目的是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河北段,预计建成后,从三河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仅需9分钟。
三河市燕潮大桥(央广网发 高澍 摄)
公路网的“织密”同样成效显著。三河境内京哈高速、京平高速、京秦高速等多条高速穿境而过,7个高速口让10个乡镇实现 “15分钟上高速”;4座跨潮白河大桥打通京冀“隔河相望”的壁垒,潮白大街与通州徐尹路对接、煤矿路与顺义七大路连通等7条“断头路”相继贯通,形成“五横九纵”的路网格局。
此外,15条北京公交线路、46条域内公交线路串联全域,51辆通勤定制快巴联通燕郊与北京核心区,域内公交与周边7个区县实现“零距离换乘”,“轨道上的京津冀”在三河落地为“通勤圈里的新生活”。
交通的互联互通,不仅便利了人员流动,更激活了区域经济的“一池春水”。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入驻三河的北京疏解企业中,不少将研发总部留在通州、生产基地放在三河,“研发”“制造”的跨区域协作模式愈发成熟。
产业“协同”:构建梯度发展“产业链”
走进燕郊科学城孤山片区,回迁安置小区建设如火如荼,12项道路工程陆续进场施工,14个新开工产业项目加速推进,轨道交通22号线站点周边TOD综合开发有序启动……这片正在崛起的产业新城,正是三河市打造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产业聚集区”的核心载体。
为给产业协同搭建优质平台,三河市加速推进科创园集群建设,已培育建成兴远高科、谊安医疗、中南高科等 37 家科创园。这些科创园聚焦北京疏解企业需求,完善配套设施、优化服务流程,通过多渠道对接项目资源、精准匹配产业要素,实现北京中小企业“拎包入住”,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力军”。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协同创新基地项目施工正酣(央广网发 贾珺 摄)
同时,三河市紧盯科技创新前沿,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成功设立的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创新中心,已签约落地联泰集群、纳开科技、黑鲸能源等8家高科技企业。另外,中心配套的燕郊协同创新基地一期11号楼进入收尾阶段,今年10月将具备企业入驻条件,二期工程将于10月中旬完成基础施工,预计2025年底完成主体结构,未来将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有力支撑。此外,赛迪科创中心签约新项目10个,入驻率目标锁定80%,正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精准招商,释放产业协同发展活力
“对接央企、深耕北京”专项活动持续开展,央企二、三级子公司累计引入31家;连续六年组织参加“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签约项目95个,总体落地率达85%;2021年以来,累计引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转移项目158个……一组组亮眼数据,彰显三河市招商引资的“硬核”成效。
在招商过程中,三河市创新建立与通州区一体化联合招商机制,打破区域壁垒,实现招商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成果共赢。针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领域,组建专业招商团队,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定向引进龙头企业、配套项目,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
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车间(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为给产业协同搭建载体,如今,三河市的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全市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7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55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36家,建成省级研发平台32家、市级研发平台188家、孵化平台26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2家,科技创新能力连续7年跻身河北省A类档次,为“产业一条链”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赢”,从“产业集聚”到“生态共生”,三河市以“产业一条链”串联起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链”,正逐步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示范窗口”,为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