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为西电东送挥洒青春
发稿时间:2025-09-15 09:5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甘肃民勤的戈壁边缘,800千伏陇电入浙工程武威换流站的建设工地上,钢结构吊装的轰鸣声与风沙的呼啸交织。正午的阳光炙烤着盐碱地,地表温度骤然上升,青年技术员郝建炳的安全帽下,汗水顺着脸颊淌进衣领,在工装后背洇出大片盐渍。
青年技术人员在陇电入浙武威换流站建设工地开展技术监督作业。受访者供图
这一全球首个在送受端均采用±800千伏/800万千瓦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跨区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迎来一群年轻的建设者。他们顶着沙尘暴与严寒,用青春力量攻克技术难关,书写着特高压建设中的青年担当。
两毫米精度的背后
“停!轴线偏了1毫米!”9月的戈壁,正午阳光刺眼,27岁的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青年职工郝建炳站在GIS厂房的钢架下,手里紧握着水平仪,对着吊车师傅大喊。他的工装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安全帽的系带磨得额头发红。
去年从兰州理工大学硕士毕业,郝建炳入职后就来到项目上,参与项目建设技术指导。这座长599米、钢结构重量达3651吨的厂房,是换流站的“心脏”,对预埋件的轴线和标高偏差要求严格控制在两毫米内。
“刚开始连图纸都看不懂,平面图、剖面图、俯视图堆在一起,对着现场的钢柱,根本不知道哪张图对应哪个位置。”郝建炳记得第一次跟着师傅杨旸去现场,看到30根钢筋立在基坑里,图纸上却标注着16根,急得满头大汗。
杨旸没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拿着图纸蹲在钢筋旁,指着不同角度的剖面说:“你看,这张图是从侧面看,那一张是从顶部看,角度不同,看到的数量就不同。”那天,师徒俩在烈日下待了3个小时,直到郝建炳能独立对着图纸找到每一根钢筋的位置。
为了保证预埋件精度,师徒俩总结出“三次复测法”:吊装前测一次,定位后测一次,浇筑前再测一次。有一次浇筑前,郝建炳发现一块预埋件的标高偏差了1.5毫米,虽然在允许范围内,但他还是要求施工队重新调整。
“师傅说,两毫米是底线,差0.1毫米都可能影响后续设备安装。”他蹲在预埋件旁,和工人一起用撬棍一点点调整,直到水平仪显示“0偏差”,此时夕阳已经西下,戈壁的风刮得人睁不开眼。
钢结构焊接阶段,考验更是接踵而至。188根钢柱上,300多条焊缝全是一级焊缝,每条都得用超声波探伤仪反复检测,不能有丝毫缺陷。去年刚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新入职的技术员王德负责焊缝检测。
每天天一亮,王德就背上10多斤重的探伤仪在钢架间穿梭,一天下来,腿上全是磕碰的淤青。有一次,他发现一条焊缝有细微的裂纹,虽然不影响结构安全,但还是要求焊工重新焊接。
“这条焊缝在钢柱顶部,后期很难检修,必须一次做好。”王德说,为了找出问题原因,他和焊工一起分析焊接参数,发现了关键问题,于是他们在施工现场搭起临时防风棚,还制定了“风沙预警机制”,只要风速超过5级,就暂停焊接作业。
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推行的“导师带徒”机制,让更多青年快速成长。32岁的杨旸如今已是该公司武威换流站土建B包项目经理,挑起工程建设的大梁,带着一拨90后、00后奋战在建设一线。
老经验难破新题,青年团队啃下“硬骨头”
“常规直流依靠晶闸管实现换流逆变,柔性直流则通过IGBT模块完成功率传输——前者是‘半控型’设备,像个只能单向通流的‘阀门’;后者是‘全控型’,能精准调控有功与无功功率。”IGBT的控制逻辑比常规直流复杂得多,甘肃超高压公司武威换流站运行一班班长姜鹏捧着设备手册,蹲在换流阀设备模型旁给新员工们讲解。
作为拥有12年常规直流运维经验的“老电力人”,他曾在祁连换流站熟练操控每一台设备,可面对世界上首个“双八百”柔直工程,却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望洋兴叹”的真切滋味。
28人的运行团队中,近八成是近两年毕业的新员工。为了攻克技术壁垒,团队自发组建“柔直学习小组”:白天跟着施工队在现场熟悉设备结构;晚上挤在临时搭建的“青马夜校”,把一本本专业教材翻得卷了边。
面对“国内无先例、全球少参考”的困境,青年团队创新提出“厂家联培+现场实操”模式:他们分批前往设备厂家,跟着技术人员全程参与调试,把工厂里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密密麻麻记录在笔记本上;在现场,他们用红、黄、蓝三色笔在设备上标注关键参数,把抽象的控制逻辑转化为“一看就懂”的示意图。
“我们不是在摸石头,而是在编织渡河的绳索。”姜鹏指着控制室墙上的主接线说。当武越直流这条清洁能源点亮万家灯火时,那些被翻卷边的教材和写满批注的电气图纸,已然成为电力工业代际传承的活化石。
戈壁滩上建“家”,光明驿站暖了青年心
“来,尝尝刚熬好的绿豆汤!”初秋的午后,戈壁滩上热浪滚滚,光明驿站工作人员窦启慧提着保温桶穿梭在施工工地,给烈日下作业的青年员工送清凉。
项目地处沙漠边缘,换流站离最近的蔡旗镇有5公里,员工们平时住在项目部的板房里,生活单调又枯燥。“刚到这里时,晚上除了看图纸,就只能对着戈壁发呆。”窦启慧说。
为了让各参建单位员工感受到温暖,他们设立了职工之家——“光明驿站”,并将其打造成多功能阵地,可以满足职工党建、学习、联谊等需求。驿站实行参建单位轮值制,每周都有特色活动。
“‘技术沙龙’上,监理、施工、运维人员聚在一起,讨论施工难题;‘戈壁课堂’中,邀请专家通过视频连线讲解柔直技术;周末偶尔还会组织大家去附近的方格沙障参与治沙造林,虽然每次回来都满身沙子,但看着自己种的梭梭苗在风中挺立,大家心里都暖暖的。”窦启慧说。
针对青年员工的需求,驿站推出了很多“暖心服务”。“每月都会联系镇上的理发师来工地理发,还定期邀请医护人员来项目部义诊,给大家测血压、讲健康知识;逢年过节,组织家属视频连线,让不能回家的员工和家人‘云团聚’。”国网武威供电公司党群部副主任、团委书记俞圭山说。
“在‘师徒结对’仪式上,老员工把多年的施工经验倾囊相授,新员工捧着拜师帖,眼里满是敬意;‘技能比武’时,青年员工们在实操中比拼进步,优胜者会获得一本专业书籍作为奖励;‘读书分享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电力工程手册》,在交流中汲取力量。”在甘肃送变电公司党建部副主任鲁作文看来,驿站不仅是生活阵地,更是青年员工的“成长加油站”。
“年轻人需要平台,更需要关怀。我们就是要让光明驿站成为他们在戈壁滩上的‘第二个家’。”国网甘肃电力公司团委书记郭泠江说。如今,武威换流站的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综合楼、GIS厂房等主体建筑相继封顶,明年10月将完成电气安装并进入调试。年轻的建设者们正用脚步丈量戈壁,用汗水攻克难关,在特高压建设的“战场”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故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