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鸡东如何打造农村“精康服务”国家级示范样本
发稿时间:2025-09-18 16:51:00 来源: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近日,全国“精康融合行动”总结会暨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精神障碍社区试点项目推进会在鸡西市举办。会上民政部充分肯定了黑龙江省推进“精康融合行动”的经验做法,特别是鸡东县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特色工作法为农村地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样本。
在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领域,农村地区一直面临着精神卫生资源匮乏、患者康复困难等诸多难题。面对这样的难题,鸡西市鸡东县如何破解困境,并为农村地区的精障人士康复服务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成功模式?近日,记者走访了鸡西市鸡东县,探寻他们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破局:国家级试点落地鸡东县
“是陶姨让我彻底放下戒备,开始喜欢与人聊天。”在鸡东县“向阳心坊”的康复室里,23岁的大全手指灵活地敲击着电子琴键,自创的旋律随着晨光流淌。四年前,这个因病辍学的青年还终日与游戏和宠物狗相伴。在国家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项目科学系列的康复服务下,他终于从精神障碍的阴霾中走了出来。大全是众多受益于该项目的精障人员中的一个。
鸡东县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国家级)试点项目向阳心坊康复站
农村精障患者居住分散,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匮乏,社区康复各个环节都比较薄弱;精障人员社区参与度、融入度都比较低。如何让农村严重精神障碍群体能够享受到更有效、更便捷的康复服务,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回归社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024年9月,在黑龙江省民政厅有力指导下,鸡东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下,国家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正式落地鸡东县。落地以来,项目紧紧围绕“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让广大农村精神障碍群体享受家门口的服务,促进该群体回归和融入社会、减轻其家庭及社会负担”的试点工作目标,从农村精神障碍群体的日常生活出发,在阵地建设、多学科团队组建、机制创建、资源链接、融合性服务介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切实推动了精障群体的在地关怀、在地康复和在地融入。
走进位于鸡东县的“向阳心坊”,200平方米的空间内充满人性化设计,交通便利、闹中取静,既方便社区宣传和社会融入,也便于精障群体及其家属出入,保障康复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在布局上,设有评估室、宣泄室、心理咨询室、康复训练室、小组活动室、培训室等功能室,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宣泄室
“我们构建了‘县级康复基地(东曦心愈园+向阳心坊)——乡站点——村网格’三级服务体系。”项目负责人郗长利指着墙上的地图介绍,11个乡镇民政服务站化身康复支点,123个村屯设立流动服务点,偏远地区精障患者每月至少能接受2次上门服务。
距县城20公里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鸡东县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基地——“东曦心愈园”,为偏远村屯精障群体构建“|社区康复最后一站”,对分散在偏远村屯的精障伙伴进行生活场景、心理治愈、社交培养、邻里融入等集中模拟训练。在鸡东县政府的协调下,鸡东县残疾人托养中心无偿提供给国家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项目用于建设中途宿舍——愈园。45间功能房,室内设有康复训练区、职业康复区、休闲娱乐区、休养生活区等6大功能区,室外设有农疗区和饲养区,培养动手能力和责任感。
此外,项目成功组建由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等8名专职及15名兼职人员构成的多学科团队,联合11名国家级专家建立智库,招募113名志愿者形成服务梯队,通过开展涵盖催眠治疗、沙盘疗愈等18场专项培训持续提升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
“我们鸡东县在实践中不断提炼总结鸡东本土化经验,全力打造农村精康服务的龙江示范样本,为推进全国农村精康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鸡东力量。”鸡西市鸡东县副县长张铁明说。
下一步,鸡东县将继续锚定总目标,持续提升服务精准度、专业性和覆盖面,把精康服务做深做细、做优做强。
心理疏导室
治愈:全流程服务机制托起希望灯塔
在鸡东县绿意葱茏的“东曦心愈园”内,一套科学规范的康复服务体系正为精障群体点亮生活曙光。项目团队以“专业+温度”为核心理念,构建起覆盖“入院——治疗——社区”的全周期服务链:与县精神病医院建立双向机制,从入院评估到出院随访无缝衔接;创新推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模式,对138名服务对象进行生活技能、社会适应等7维度精准画像,由专职人员定期更新档案数据。为保障服务品质,团队不仅制定52项阵地运营标准,更独创《社区精障康复服务百问手册》,将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场景细化为可操作指南。
沙盘治愈
“从前总觉得自己是社会的负担,现在才发现我也能成为种菜能手。”曾封闭自我的精康伙伴王大姐,在项目组设计的“新农人成长计划”中重拾自信。团队深挖农村生活场景,将沙盘疗愈与农具使用培训结合,开发出农作物种植、木耳挂袋等15项本土化康复课程。通过“居家安全实验室”“情绪解压工作坊”等特色小组活动,以情景剧模拟、园艺种植等生动形式,帮助精障群体逐步掌握生活技能。更令人振奋的是,15名重点个案成功实现从“被照顾者”到“助人者”蜕变,其中康复典型“大全”不仅成为项目助理,还与专家共同创作公益歌曲,用音乐传递生命力量。
项目团队开发的农作物种植康复课程
共绘:多元力量织就社会支持网络
“我们还会为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如此一来,社区工作人员在发现患者后,就能及时开展提前干预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及时的帮助”在采访中,郗长利对记者介绍,“其实,我们的关爱行动并不局限于社区,在学校这块阵地我们也积极有所作为,设立了相关帮扶举措。”
项目团队以“东曦心愈园”为核心,联动深圳鹏博互助协会设立“精康雏鹰助学金”,对包含精障人士在内的41户家庭中的学生,给予持续性教育支持。
“为助力精障伙伴回归并融入社会,我们特别引进了职业技能课程,帮助他们通过技术实现自立。”团队大力引进黑龙江技师学院课程,精心开设了冷面制作、玉米叶编织等独具特色的职业技能课程。爱心企业支持下,“东曦心愈园”建成东北首个精障群体职业康复实训基地:20台平缝机组成服装加工线,麦悠香蛋糕房更开辟专属实习岗位。这些创新尝试让精康伙伴在掌握谋生技能同时融入社会。
此外,团队策划的“社区融冰行动”掀起理解包容新风潮:通过“暖心春日行”敬老活动,大家为老人修剪出创意盆栽;“绘就生活精彩”公益课堂上,他们的画作走进社区展览厅;《驴子医生》读书会吸引300余名居民线上参与,用故事消融偏见坚冰。数据显示,项目开展以来社区居民接纳度提升67%,11个乡镇建立起帮扶志愿队。
团队开设职业技能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