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民生热点 >> 正文

【圆梦小康】赣州定南:高质量发展欢歌撷秋实

发稿时间:2020-11-16 11:36:00 来源: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记者 钟文)北体青训杯体校武校青少年足球冠军赛开赛;江西(定南)智慧健康产业园招商中心正式揭牌;艾尼摩神奇动物园等12个项目集中开工……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赣州定南,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浪花,迸发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劲,不断向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进。

  产业在布局中谋势

  9月25日,第二届中国(定南)新材料高峰论坛举行,期间,赣州龙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两款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战略性新材料新品发布;赣州市青少年足球联赛(锦标赛)、江西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距2021年不到100天里,定南将有76天的赛事活动,赛事经济成为该县经济新动能。

  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近年来,智能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户外运动、总部经济等六大产业迅速在定南开花结果。

  为什么要布局这六大产业?一个数据暴露出问题:直到2016年,定南的稀土、钨产业税收比重依然保持在60%。在产业转型中,定南迫切需要新的发力点、增长点。

  经过深入调研,定南的决策者认为,发展六大产业不是“要不要”,而是“快与慢”的问题。如何才能快速把握先机?“快”的前提是“准”。该县全面梳理六大产业中细分领域企业,坚持“四走四不走”原则,6支专业招商小分队聚焦重点地区和企业,精准招大引强。

  一批“无中生有”项目纷至沓来:紧盯智能制造的游戏游艺与动漫科技城、江西云模智造项目;瞄准大数据的科睿特数据存储中心;破题数字文旅的立体视觉工业创意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园、艾尼摩神奇动物世界……

  产业布新局,发展迎春天。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三城三园”工业新格局和“五中心三基地”的数字经济产业格局,稀土钨产业税收比重下降到11%。

  开放在融入中聚势

  塔吊林立、挖掘机轰鸣作响……在定南县高铁新区项目建设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目前定南县高铁新区项目已完成总工程进度75%,今年底将全面完工,明年赣深高铁通车将加速定南产业升级。

  定南是江西南大门,处于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赣粤物流大通道中心节点。近年来,该县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打造赣粤边际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深度融入、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

  交通对接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一张内联外通的交通物流网全面展开,目前,该县已初步构建起“1148立体交通网络”,即一个通用机场,一个集装箱码头,四条出县城的一级公路,八条出省、出县省际、县际公路。

  物流通达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定南以湾区视野积极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通过谋划建设大湾区“物流港”,构筑赣粤合作开放新高地。

  目前,年吞吐能力达到20万标箱的定南港建成使用,纳入赣州国际港“一港多区”体系,与盐田港、厦门港实现互联互通,铁海联运服务辐射龙南、和平等赣南粤北8个县,并以此为优势,成功引进现已开工建设的总投资10亿元中油能源项目。

  同时,依托公路港、公路口岸作业区等一批区域带动能力强、服务效率高的物流平台,佳达商贸中心、大兴汽车城等商贸物流项目即将建成使用。如今,开放的人流、货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流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环境在优化中造势

  11月8日,定南县被江西省民营经济研究会评为第四届十佳优化营商环境县,成为赣州市仅2个县入选的其中一个县。

  近年来,定南县围绕“放管服”改革,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从企业全生命周期出发,以“快节奏”破解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努力打造与粤港澳地区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第二次来办理营业执照,以前要跑好几个单位,还得等几天,现在马上就能拿到执照。”近日,市民刘路桐办理营业执照,从填表交材料,到审核领取执照,只用1个小时。

  全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定南不断完善“一站式”功能,1317项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35个部门、128项审批事项推行“一窗式”综合受理,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率达91.3%。

  为帮扶企业复工复产,定南出台信贷服务、运输保障等25条稳定经济增长政策;建立“四个一”帮扶机制,对挂点企业(项目)进行“一对一”上门跟踪服务;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审批项目“容缺后补”。

  与此同时,定南领导干部形成的“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和“一点就通、有令就冲”的干事创业氛围,正成为招大引强的金字招牌。今年9月,总投资200亿元、定南史上投资体量最大项目——湾区诗意小镇、玉石温泉、装配式家居建材小镇项目签约。

  如今,营商环境正加速转化为定南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今年上半年,该县新增市场主体1312户,增长22%,排全市第一;1至8月工业固投增速全市第一。

责任编辑:DW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