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民生热点 >> 正文

逐梦水稻制种

发稿时间:2022-10-13 20:27:00 来源: 江西日报

  萍乡市湘东区今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近19.5万亩,占全国总量85%以上

  秋风吹动谷连天,麦浪金波万里绵。国庆期间,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汶泉村人流如织,一拨接一拨的游客呼朋唤友,前来打卡“稻田公园”“科创新城”。

  “院士回家了!”10月3日,一则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争先涌入位于湘东区东桥镇边山村的院士传承之家,向我国杂交水稻先行者颜龙安院士表达敬意与深情。颜龙安院士是湘东区东桥镇人,五十年前,他带领家乡父老乡亲前往海南拓展制种事业,他本人也因为在水稻制种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业内誉为“杂交水稻之母”。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我们要加强种业资源利用、加快育种创新攻关……”走在湘东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肥沃的土地上,看着一丘丘金灿灿丰收在望的稻田,85岁的颜老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不时为家乡的制种产业提出意见与建议。

  就在半个月前,2022年国家水稻新品种核心展示现场观摩暨第四届江西省优质稻种业大会在湘东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水稻繁育创新中心举行,全国各地与种业相关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农技人员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围绕“攥紧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这一主题,共同探讨“种安天下 种铸基石”的国家大计。

  “像这样的省级优质稻种业大会,在湘东已经连续举办四年。今年与往年相比,有两个最大的变化,第一个是在省级种业大会基础上增加了国家级内容——国家水稻新品种核心展示现场观摩,第二个是会议第一次真正开到了田间地头——新落成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窗、出门即是一派杂交水稻丰收的喜人景象。”站在汶泉村一望无际的稻田公园里,稻穗累累的稻田像是铺上了一块巨大的金色地毯,湘东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专班负责人文利明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湘东制种产业的巨大变迁——

  1973年,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萍乡农科所农技员颜龙安率领萍乡农技人员,在全国率先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11月,以张理高、王相萍等人为首的湘东区10支制种队伍共计214人,与全国其他省市的数千支队伍一起,分批次奔赴海南参与制种;上世纪80年代初,以张理高为代表的湘东制种人在进行“南繁”育种的同时,积极开辟本土制种,不断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90年代中期,湘东区在海南三亚设置南繁制种管理办公室,为制种企业实施“五统一”服务,湘东区水稻种业规模迅速扩大、总量成倍增加,成为享誉全国的“杂交水稻制种之乡”。

  矗立在崭新的国家水稻繁育创新中心对面的天涯种业科学院内,又是另一番景象:产业园概况、天涯发展历程、种子展示橱窗等内容在入口处醒目陈列,种质资源评价和创新、水稻品种品质分析、品种生态测试、分子辅助育种等试验室在各楼层有序排列。谈起前不久结束的种业大会,天涯种业负责人张少虎意犹未尽:“今年的优质稻种业大会,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340个水稻新品种,品种源广、类型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水稻品种田间‘大擂台’,我们公司获得了三枚奖牌呢。”

  多年来,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通过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方案制定、统一标牌格式、统一展示内容、统一组织观摩和统一考核管理的“六统一”模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完整的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体系,成为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的首批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和其他种业集团公司一起,引领湘东区杂交水稻制种业在集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截至9月底,全区共有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近19.5万亩,其中本地制种5万亩,南繁制种14.5万亩,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

  2021年,湘东区在几十年积累的制种产业基础上,申请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批准,迈开了新时代进一步发展水稻制种产业、打造制种大区的新步伐:全力打造麻山科研创新区、排上综合服务区、东桥稻作文旅区、腊市研学体验区四个大板块,建设具有全国竞争优势的现代种业产业园区,为促进江西乃至全国水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32万亩湘东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处处涌动着发展制种产业、打造制种大区的新机遇新挑战。做勇立潮头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用铿锵步伐续写“制种之区”的辉煌,俨然成为40万湘东人的愿景。(周双萍 尹富岚 彭建丽)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