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民生热点 >> 正文

“钨都”大余创新机制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发稿时间:2024-05-26 09:39:00 来源: 客家新闻网

  “截至目前,大余县矿山生态修复面积3200余亩,9个矿区入选省级以上绿色矿山名录,其中6个矿区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3个矿区入选省绿色矿山名录。”日前,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刘铭贵介绍了全县矿山生态修复情况。

  大余县钨矿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之称,累计探明储量44万多吨,有一类矿山26个。但由于钨矿开采时间长,受历史开采工艺的限制,造成大余县尾矿废渣乱堆、山体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近年来,大余县以赣州市被列入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为契机,找准症结,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构建多元化治理体系,工作合力由弱变强

  “我们从组织保障、投入机制、人员支撑等方面构建了多元化保障体系,工作合力实现由弱变强的转变。”大余生态环境局局长曹建福介绍说。

  大余县高标准编制“十四五”国土空间修复规划,出台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方案编制提纲(一矿一方案)等文件,成立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全县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工作。

  在此基础上,积极想办法筹措矿山生态修复资金,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中央及省市生态环境资金支持,成功申报中央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累计获上级资金补助8600余万元。

  大余县还联合银行机构,整合财政风险缓释金、担保基金等向银行机构融资贷款2.54亿元用于矿山生态修复。并出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吸引新华绿邦、宝牛集团等社会主体投入3000余万元,签订矿山生态修复战略合作协议。

  同时,督促大余隆盛矿业、大余日荣钨业等矿产企业投资8100余万元自主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大余县从自然资源、发改、生态环境、水利、林业、应急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专班,统筹协调矿山生态修复具体事项,并实行矿山生态修复对口服务机制,每名专班工作人员对口服务一家矿山企业,全程跟踪、服务、督促矿山企业开展生态修复,直到整改销号完成。

  探索融合治理模式,昔日荒山变绿地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探索矿山生态修复与工业、农业、休闲旅游、科技创新等相融合的治理模式。”大余县发展改革委生态文明股股长陈政在总结推进“两山”转化做法时说。

  大余县矿山企业83%为钨矿企业,在一些开采过的废石堆中存在伴生锂云母等矿物质,如隆盛公司矿区废石中发现可用于生产碳酸锂(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材料)的锂云母,通过公开拍卖,弥补矿山生态修复资金缺口,实现废石资源再利用。其他废石通过破碎、加工等,生产成建筑材料外售。

  大余县利用三板桥钨矿废弃地,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用地600多亩,创建生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2023年度营收约5.5亿元,实现变废为宝。

  同时,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用则用、宜填则填”的原则,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对因废石、尾矿堆积而被破坏或占用的矿山荒地重新覆盖植被、种植经济林物等,实现矿山荒地变绿地。

  近年来,大余县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社会资本自主投资等方式,对有条件的矿山依山建景,实现变景为园。西华山钨矿将矿山生态修复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相结合,打造集地址遗迹科普区、矿洞采矿体验区、矿区古村遗迹、世界钨都博物馆等于一体的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

  创新多维度监管治理机制,加强矿山生态修复监督管理

  “我们建立惩戒、联合动态监管、‘7+’联动等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矿山生态修复监督管理。”大余县自然资源监察大队副大队长王启科说。

  大余县建立矿山生态修复惩戒监管机制。对未按要求履行生态修复义务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追究法律责任;对拒不履行矿山修复治理义务的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追究法律责任,并通过引进第三方公司对其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所需费用由企业承担。

  同时,把矿山生态修复基金计提与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对于完成年度修复任务并通过验收的矿山企业同意计提30%—50%矿山生态修复基金。

  大余县建立矿山生态修复联合动态监管机制。实行县领导挂点矿山企业,联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每半年分组、分片对全县矿山企业进行联合督查、指导、执法等,督促、引导企业开展矿山生态修复。

  大余县从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抽调执法人员组建监督员队伍,不定期深入矿山企业,监督矿山生态修复情况,发现未按要求生态修复的矿山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不允许矿山开工。

  此外,建立“7+”联动监督机制。整合“两代表一委员”、“五型”政府建设监督员、纪检监察、新闻媒体等力量,组建“7+”联动矿山生态修复监管专员队伍,明确工作职责、监管范围、监管权力等,充分发挥专员监管作用,推动美丽大余建设。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