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民生热点 >> 正文

“千年文化看临川”——两千年临川文化的光华与魅力

发稿时间:2024-07-08 10:11:00 来源: 临川晚报

  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剧照记者陈强摄

  江西高级记者、著名作家朱昌勤在长篇报告文学《才乡才子才情》中写道:“在中国,2000年帝王史看西安,1000年建筑史看北京,100年经济史看上海。我说,千年文化史看临川。”“千年文化史看临川”,这话令人惊叹,令人惊喜。那么,到底怎样来看临川文化,临川文化又有什么精神特质,这是当代临川人值得重视和探究的课题。

从历史渊源看:临川文化历史悠久

  任何一种区域文化的形成都有其历史渊源。临川建置于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年),迄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南城虽早于临川建置,但最早、最长时间成为郡、州、府治的还是临川。由于地缘的关系,特别是由于“文化向性”和“精神组合”以及“文化趋势”的历史进程,使得整个抚州地区的文化属性都纳入“临川文化”的范畴。为此,临川文化的历史超过两千年,它始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延绵于明清,影响于当代。

  据《临川县志》记载,早在宋代以前,无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与佳话。从大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到诗人谢灵运、戴叔伦,再到文学家刘义庆、文学评论家钟嵘、史学家杜佑,这些文化巨匠的到来,无疑为临川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宋代科举制度建立以来,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临川更是文风鼎盛,教育昌荣,涌现出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汤显祖、陈自明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的著述和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迹名胜看:临川文化底蕴深厚

  临川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在临川,考古除了发现50余座汉墓群外,还在临川境内金坪磨盘脑、羊坡石、雷劈石、罗成岭等地发现了8万余平方米的商代遗址,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古人的生活痕迹与状态,让人不禁遥想当年在这片土地上的繁荣景象。考古学家据1985年出土于温泉莫源窑背山的“旱罗盘”,证明我国早在十二世纪就发明了“旱罗盘”,推翻了学术界所谓“旱罗盘是欧洲人的发明、十六世纪才由日本传入中国”的说法。因此,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临川文化资源的“精神力度”要大大超出它的建置时间和影响广度。

  临川自古文风昌盛,教育昌隆,这得益于古代众多书院的兴起与发展。据旧县志记载,临川书院始建于宋代,至清朝末年,较为知名的书院多达13个,列全国县府之冠。南湖书院初建于宋淳祐九年(1249年),是临川首家皇家敕制匾额,曾名震海内,先后培养出程钜夫、吴澄等文化名人。后被毁。2018年,临川区委、区政府重修南湖书院,不仅让南湖书院以临汝书院的新貌再现于世,更以江西最大的仿宋建筑群之姿,承载了千年临川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演变轨迹。

  临川古称临汝,因境内临、汝二水而得名,名胜众多。文昌桥、拟岘台、玉隆万寿宫、玉茗堂、万魁塔、孝义桥、洗墨池等等,均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昌桥横跨抚河两岸,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是抚河上第一座桥。它不仅见证了抚河流域的交通变迁,更因汤显祖等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而声名远扬。“文昌桥上晒文章”的佳话,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拟岘台,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历来为江南名胜,古与河北幽州台、山西鹳雀楼、赣州郁孤台齐名,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游览吟咏的圣地。王安石、晏殊、欧阳修、陆游、汤显祖等历代名人均曾登临此台,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墨宝。

从文化内容看:临川文化内涵丰富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临川文化是赣东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以临川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抚州市十余个县(区),是江西文化主要派系之一。这一文化体系博大精深,横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维度。从文化的属性来分,临川文化可分为才子文化、教育文化、戏曲文化、文学文化、禅宗文化、红色文化、勤廉文化、饮食文化,外延到其他县(区),还有中医药文化、商帮文化、民俗文化、特产文化等。作为“建筑之乡”,建筑文化也是临川文化的一个特色,值得挖掘和研讨。

  在艺术领域,临川文化更是百花齐放,抚州采茶戏、三角班、孟戏、傩舞等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其中抚州采茶戏与傩舞更是荣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学方面,临川更是名家辈出,晏殊、王安石、汤显祖等文学巨匠的足迹遍布这片土地,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史料记载,自宋代至民国,著书立说的文人学士有310余人,其主要书目归纳为经、史、子、集、诗赋、诗话、杂著等7大类,计450种、3553卷,收入《四库全书》的有64种、770卷,充分展示了临川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辉煌成就。特别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被誉为世界戏剧艺术珍品,为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外界评价看:临川文化驰名中外

  临川自古就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和“教育之乡”的美誉。这不是临川人的自杜自撰,更不是临川人的自吹自擂,而是历史长河中无数辉煌成就与外界深深敬仰的结晶。

  追溯至唐代,文学巨匠王勃在其传世名篇《滕王阁序》中,以“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绝美词句,跨越时空的界限,对临川的文化底蕴与才子辈出的盛况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这不仅仅是对临川文脉的颂扬,更是对那个时代临川文化璀璨光芒的深刻洞察与认同。

  步入宋代,著名学者董震赞叹“临川,是人才之乡”,这是最早出现的把临川以“人才之乡”命名。董震这样高度评价临川,是因为从宋太宗(976年)至宋度宗(1274年)近300年的岁月里,临川士子以惊人的才情与不懈的努力,在科举之路上屡创佳绩,先后考取进士446人。到了明朝中叶,“临川才子金溪书”的民谣在赣东大地广为传唱,进一步将“人才之乡”的美誉升华为“才子之乡”。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临川教育事业持续蓬勃发展,连续多年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让“才子之乡”的美誉再次响彻全国。《半月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相继报道,更是将临川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成功经验推向了全国,使“才子之乡”成为了人们心中一张亮丽的名片。

从精神实质看:临川文化特质鲜明

  临川文化最早表现的是一种典型的耕读文化,人们在辛勤耕耘之余,不忘以诗书陶冶情操。“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是广泛流传于古临川的朴实家训,生动诠释了临川耕读文化的内涵本质。在耕读文化熏陶下的临川人,形成了一种勤勉务实、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在具有丰富内涵的临川文化中,处处蕰含着临川人创新求变的担当精神,在面对时代的挑战与困境时,临川才子们勇于突破陈规,敢于革新图强。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贫弱的社会现实,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大力推行“熙宁变法”;汤显祖则以《临川四梦》深刻批判社会弊端,展现了他们作为改革先驱的非凡勇气与智慧。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临川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纳各方文化的精髓。从晋代至明清,无数文化巨匠在临川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与智慧,与临川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共同铸就了临川文化的辉煌。这种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不仅丰富了临川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临川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临川古代先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秉持正直无私、清廉自守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楷模。晏殊、王安石等历史名人的清廉事迹,以及汤显祖对官场腐败的深刻揭露与批判,都体现了临川人正直清廉、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这种精神特质,不仅是临川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今社会亟需弘扬的价值观。

  文化抚州、梦想之舟。临川文化所蕴含的顽强拼搏、革新求变、兼容开放、正直清廉的精神特质,是抚州人民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品格。大力弘扬临川传统文化,擦亮文化名片,把抚州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抚州高质量跨越发展。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