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民生热点 >> 正文

唢呐声声奏响传承曲

发稿时间:2024-12-26 08:41:00 来源: 南昌日报

  □戈宇婷 洪观新闻记者 刘彤 文/图

  谈及唢呐与安义的渊源,不得不提到南昌市安义县龙津镇的美称——江西省民间艺术(唢呐)之乡。据史料记载,安义唢呐的起源可追溯至清初,清末时达到鼎盛,在数百年不断地发展中,安义唢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而且曲调多变,能与民间打击乐完美融合。2008年,安义唢呐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安义县龙津镇西门巷,有一家传承非遗技艺的唢呐制作工坊——安义县李氏唢呐工坊。据了解,李氏唢呐传承百年,第五代传承人李中安从十多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唢呐的技艺,到如今已有30多年。2022年,他先后被认定为“安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唢呐制作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洪城技师”。

  数代李家人都热衷于唢呐演奏,但是直至李中安的父亲李烈斌这一代,李家才开始制作唢呐。受父亲的影响,李中安从小便开始接触唢呐制作,初中时期,每当放假,同学们都在外面玩耍,而他却选择坐在家里,跟随父亲一起制作唢呐,还是小孩子的他并未觉得枯燥,反而把唢呐当作“新玩具”。父子二人还常常一起探讨,如何才能将唢呐做得更好,而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制作唢呐的工序并不简单,从一块原木到制作成一支唢呐,需要经过选料、车圆、扩内膛、钻孔、打磨、校音等诸多步骤。“唢呐工序中最容易出错的便是扩内膛,对精准度要求十分严格,往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点细微的差距就能导致唢呐音准发生变化。以前手工制作时,很难做到精准,用钻头的力气稍微大些,就容易打偏。”李中安说。

  李中安父辈那一代往往需要花费两三天才能做出一支唢呐,自从李中安接手工坊以后,他便开始琢磨如何更好更快地制作唢呐。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制作习惯,设计并组装了机器,有了这些机器的辅助,不仅精准度得到了大幅提升,效率也显著提高了。

  如今,李中安的女儿李静琳进入了专业的唢呐艺术学校,接受系统化的学习,时常参加各类文艺表演。“她现在吹唢呐的技术比我还好。”谈起女儿,李中安满脸自豪。

  “50后”的坚守、“70后”的创新、“00后”的发扬,三代李家人接力传承,让唢呐这一非遗技艺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这是我们的一款D调唢呐,唢呐杆采用优质的金星紫檀木制成……”直播间内,李中安手拿唢呐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如今,李中安还乘上了互联网快车,开始了“短视频+直播”的销售模式,他的唢呐可以销往全国各地。

  李中安演奏唢呐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