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民生热点 >> 正文

当抑郁遇到惊恐发作 试试“三脚凳方案”

发稿时间:2025-07-18 10:42:00 来源: 西安发布

  近日,某演员在节目中坦言自己曾同时遭受抑郁和惊恐发作的困扰。抑郁我们经常听说,但惊恐却知之甚少。“这种‘抑郁+惊恐’的共病现象在临床中其实非常常见,这种双重打击往往让患者陷入‘越焦虑越抑郁,越抑郁越焦虑’的恶性循环。”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妇女心理卫生一科医生苏颖芮说。 

  两者常“结伴”会有这三大原因 

  为什么抑郁和惊恐总是“结伴而来”?如何识别发病的危险信号?到底该如何治疗?7月15日,记者采访了苏颖芮医生。

  抑郁和惊恐的共病现象是因为两者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两者都涉及大脑杏仁核(“恐惧中枢”)过度活跃,同时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考)功能减弱,就像汽车的油门一直踩着,刹车却失灵了。

  而心理机制上两者常互相强化。恐惧的“回声效应”,一次惊恐发作就像在脑海中炸响的惊雷,而抑郁会让“雷声”不断回响。患者往往会发展出两种看似有效实则有害的应对方式,行为层面因害怕发作不敢独处,社交退缩,抑郁的“牢笼”越缩越小;认知层面将正常生理反应误判为危险(如把心跳加快当作“心脏病前兆”),敏感度越来越高。另外,抑郁像持续漏电的电池,惊恐像突然的电流过载;抑郁消耗情绪调节能力,更难平复惊恐带来的紊乱;惊恐发作消耗体力精力,加深抑郁的疲惫感,形成精力的“双重透支”。 

  苏颖芮医生表示,对患者来说抑郁和惊恐共病还会出现社会功能的双重打击。“患者常出现‘逃避-自责’循环,因害怕发作不敢出门,社交能力退化,自我否定加重抑郁。” 

  识别危险信号:这些症状在提示共病可能 

  当患者出现以下组合症状时需特别关注:情绪方面,持续低落+突然的强烈恐惧;身体方面,长期乏力+心悸/出汗等急性躯体症状;认知方面会有“活着没意思”+“我马上就要死了”的念头交替出现。

  治疗抑郁和惊恐,临床常用“三脚凳方案”。精准用药,共病患者对药物副作用更敏感,建议“小剂量起始,缓慢加量”;心理治疗黄金组合,认知行为治疗可打破“身体不适=灾难”的错误认知,暴露疗法可针对惊恐发作设计阶梯式训练,正念训练则帮助耐受不适感。另外,生活方式调整也不可忽视,咖啡因/酒精就像情绪的“隐形助推器”,应尽量少喝,保证规律睡眠很重要,适度运动相当于天然抗抑郁药,但要避免过度换气诱发惊恐。

  “抑郁与惊恐的共病虽复杂但可治,记住大脑只是暂时‘感冒’了。当双重的风暴来袭时,专业的治疗方案是最坚固的避风港。”最后,苏颖芮医生给陪伴者一些实用建议,当亲友出现类似情况时避免说“想开点”,改为“我注意到你最近手在抖,需要坐下吗?”;发作时引导慢呼吸(用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节奏);帮助建立“应急卡片”(写上应对步骤和紧急联系人)。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瑞 

责任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