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民生热点 >> 正文

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新”有所属
——抚州临川区用党建“金钥匙”打开社区幸福门

发稿时间:2025-08-27 22:24:00 来源: 抚州日报

  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成效明显增强,但也存在盲区和薄弱点,其中独居老人、留守儿童以及快递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治理问题尤为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抚州市临川区坚持问题导向和民生导向,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创新推出服务居民新方式,实施“助老、爱幼、暖新”关爱行动,着力打造“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新’有所属”幸福社区,进一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爱心托起“夕阳红”

  “小熊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有了她陪伴,我的心情舒畅多了。”日前,说起社区党员干部熊萍,家住上顿渡镇才都社区的刘奶奶激动不已。刘奶奶今年80多岁,是一名独居老人。熊萍得知情况后,和老人结成帮扶对子,老人生活不便时,提供代办服务;老人烦闷时,陪她聊天解闷。长时间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老人的晚年生活乐开了花。

  近年来,社区中独居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据统计,临川区48个社区内,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已超过1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4%。这些老人大多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独来独往,其中还有一些老人身体欠佳、行动不便,面临诸多生活困难。“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个人困境,实际上却是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课题。”临川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爱隆表示。为此,各社区党委立足独居老人的实际需求,组织党员干部主动化身“亲人”,为老人提供亲情化的帮扶与关爱,让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得到照顾,也在精神上获得慰藉。

  为实现帮扶全覆盖,该区各社区党委依托网格管理,联合辖区党员志愿者,组建了800多支“爱心帮扶”小分队,分片挂户,上门走访独居老人,和他们建立临时家庭,随时随地为老人们提供帮办、代办等各类生活服务。

  童心呵护“小花朵”

  “没有丁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会永远记住丁妈妈的恩情!”提起西大街街道办事处干部丁小英,12岁的徐小敏(化名)话语中满是感激。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丁小英了解到,小敏因父母离异,一直由年迈的奶奶抚养。由于缺乏经济来源,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难,小敏也变得越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从那时起,丁小英就把小敏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她不仅送去食物和衣物,还常常带小敏去公园散步、聊天,耐心陪伴。“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经过一年多的温暖相伴,小敏渐渐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把别人家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用童心温暖他们。”这是西大街机关14名女党员干部共同的心声与愿望。近年来,她们与辖区内困难儿童、留守儿童结成了20余对帮扶对子,成为“童伴妈妈”,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妈妈”的关爱。同时,机关党支部还专门打造了“童心港湾”,为更多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温馨、快乐的成长去处。

  临川是劳务输出大区,留守儿童有3万余人。区委组织部因势利导,迅速在全区社区推行“童伴妈妈”关爱模式,组织2000余名社区女党员与辖区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党员志愿者纷纷化身“童伴妈妈”,和孩子们每日一联系、每周一家访、每月一游玩,陪他们共同娱乐、共处生活、共鸣情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的陪伴和包容,能够以‘童伴妈妈’的身份陪伴他们,我倍感幸福。”社区党员何玲说。

  真心温暖“新群体”

  跑完一上午的订单,外卖小哥范志涛已经是大汗淋漓。他来到荆公路社区的“新就业群体之家”小歇。“这里空调开放、茶水随便喝,还可以给手机充电,就像家里一样温馨。”范志涛笑着说。

  范志涛休息的“新就业群体之家”位于社区办公楼旁边,面积约26平方米,配备了电视、空调、饮水机等设施,集休息、按摩、学习、交流、应急五大功能于一体。

  各社区党委聚焦新就业群体需求,全力打造温馨港湾,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累可歇脚、临时避雨”等暖心服务,持续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此外,还经常联合区司法、人社、医院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定期开展多元化服务活动,涵盖健康义诊、权益维护、就业指导、婚恋联谊等多方面内容,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深情厚谊,营造尊重、关爱新就业群体的良好氛围。

  特约记者 章晋辉

  

责任编辑: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