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红客户端讯(赖胜烽)“感谢政府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们一把!”近日,江西省龙南市关西镇便民服务中心迎来了一位手捧锦旗的老人。关西镇关东村村民张伦芳将写有“怀爱民之情 办利民之事”的锦旗交到工作人员手中,连连致谢。锦旗背后,不仅是对他一家在突发困难时及时救助的感激,更是对关西镇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真情服务的高度认可。
今年2月,张伦芳的妻子廖祥凤突发重大疾病,时至今日仍在住院治疗,家庭主要劳动力因照顾病人无法工作,收入骤减,而长期治疗费用沉重,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庭顿时陷入困境。
关键时刻,镇村干部主动上门。关西镇民政所和关东村村级专干通过村委和医院信息联动等渠道,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多次前往廖祥凤家中和医院探望,为其准备相关材料申请、办理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待遇,持续跟踪掌握群众家庭情况,协助其办理残疾证、申请办理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龙南市级特别救助等社会救助服务。一步步政策落地,一层层保障加码,让廖祥凤一家在风雨飘摇中稳了下来。
这一系列精准、高效、温暖的救助,不仅是民生救助体系高效运作的体现,更成为关西镇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基层治理实效化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关西镇持续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并将其转化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力抓手。以学促干、以改促治,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服务沉下去,民心暖起来。关西镇创新建立“三必访”机制——大病户必访、失能家庭必访、突发变故必访。镇村干部携政策入户、用方言讲解,把繁复的“文件话”变为贴心的“家常话”。镇民政所干部随身携带政策手册,手机里存着21户特困家庭、161户低保家庭的详细台账,“群众张嘴、干部跑腿”正成为新常态。这一转变来自持续深入的思想洗礼和制度约束。关西镇将“我为群众办实事”纳入干部绩效考核,设立“蜗牛奖”督促后进,推动“四下基层”从机制要求转化为干部日常行动,真正让服务窗口前移到百姓家中。
同时,关西镇积极创新实施“容缺受理+承诺制”审批模式,整合八项帮扶政策打造“救助套餐”,并通过“数字民政”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与协同办理,大幅提升救助效率和精准度。
面对廖祥凤家庭的复杂情况,关西镇打破常规、精准施策,15天完成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审核认定,20天完成低保困难家庭审核认定,从发现困难到获得全方位救助,构建起“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动态跟踪-长效帮扶”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如今,该工作机制已在龙南市全面推广,100余个特殊困难家庭因此受益,治理模式实现了从“简单救济”到“赋能发展”的升级。
走进廖祥凤家,墙面上“脱贫不忘共产党”的字迹朴素又醒目。救助不仅带来物质帮扶,更延伸出多元关怀:镇妇联组织志愿活动陪伴留守儿童,采纳建议新建公交站台,丰富卫生院医用药品种类……一桩桩民生实事,把温暖落到实处,也将民心聚到实处。
“中央八项规定不是抽象条文,而是干部脚下沾的泥土、是群众脸上真诚的笑容。”关西镇党委书记邱宇鹏表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好作风转化为善治实效,书写饱含温度与厚度的新时代基层治理暖心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