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要闻 >> 正文

“无中生有”建一城,“有中生新”悟红楼——戏剧幻城让经典“活”在当下

发稿时间:2025-10-30 13:0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姜文山)青石铺地,素墙延展。走进河北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十六扇“中国门”缓缓开启,现实与经典的边界悄然弥合。曹雪芹笔下的红楼风华在虚实交融中焕发新生。 

  这方让经典“活”起来的天地,是一场历时八年、凝聚匠心的文化创新实践。项目由著名导演王潮歌担纲总构想、总编剧与总导演,以108座情景园林、12个室内剧场和21场总时长超800分钟的沉浸式演出,重塑人们对《红楼梦》的感知方式。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实景。资料图 

  自2023年7月开园至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戏剧观演人次超1200万人次,其中今年国庆假期客流超过四十万人次,成为京津冀地区备受关注的文化新地标。  

  从无到有:一座城如何为红楼梦造境 

  “这座城的主角,不是曹雪芹,也不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而是270年来每一位读过《红楼梦》的‘读者’。”王潮歌的这一创作理念,为廊坊这场“无中生有”的文化实践埋下伏笔。 

  廊坊与《红楼梦》并无直接地理渊源,却以文化远见,将一部文学经典转化为可游可感的空间叙事。不同于正定荣国府、上海大观园等传统景点对场景的“还原式”复刻,这座戏剧幻城另辟蹊径——不求形似,而求神契。 

  从空中俯瞰,幻城以棋盘格局铺展,廊道迂回,暗合中式园林“曲径通幽”的韵致。108个情景空间如珠玉散落,皆是《红楼梦》精神内核的当代转译:“无常”剧场中,黑白半亭互为镜像,隐喻命运的对立与无常;纯白圆形剧场中央孤椅静立,呼应“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苍茫意境……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实景。资料图 

  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何卫国指出,其创新正在于以“读者”为中心——既拉近年轻人与经典的距离,又让不同时代的解读成为演出素材。他强调,只要紧扣红楼内核,“形式可以现代,灵魂仍是古典”,方能实现传统的活化。 

  有中生新:一场围绕红楼梦的沉浸之旅 

  在“无中生有”的基底上,幻城以“有中生新”的创新逻辑,重构了经典叙事的表达方式。这里从不直接演绎原著情节,而是以“读者”为叙事核心,让《红楼梦》与当代生活产生共振。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戏剧演出实景。中国青年网记者沈柏锋摄 

  空间设计同样暗藏密码。幻城复刻了清中期的婺源村落、20世纪90年代的广东筒子楼等迥异场景,形成“既只有红楼梦,又不止红楼梦”的复合表达。比如,在“二商店”中,1974年的苏州小巷中,一本《红楼梦》串联起邻里温情。 

  戏剧幻城的剧场设计,不重演绎原著情节,而重构建观众与经典的对话。三大主剧场之一的“读者剧场”,通过7个空间、3条故事线,引导观众在行进中穿梭于不同时空,与书中人展开跨世纪的内心对谈,完成从旁观到共情的蜕变。 

  巧思迭出的还有“第三十五中学”,这里以斑驳的绿漆墙、老式木课桌和“学好数理化”的标语,将观众拉回20世纪80年代的毕业季,在集体记忆中唤醒对青春与选择的共鸣。 

  从读到悟:一堂属于更多人的“红楼课” 

  “人物多、节奏慢、语言难”,曾是《红楼梦》走向大众的现实障碍。戏剧幻城另辟蹊径——不强求“读懂”,而是让人“进入”。在这里,经典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字,而是一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 

  创作团队将目光从贾宝玉、林黛玉转向贾环、石呆子等边缘角色,在命运起伏中传递对人性的深切悲悯。同时,通过视觉语言重构经典意象:“黛玉葬花”化作漫天飘落的粉红花瓣,“其文若何”空间以镂空文本与红椅构成天井,白天仰观天光,夜晚字句投映——让孩子先“感受”,再“理解”。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戏剧演出实景。中国青年网记者沈柏锋摄 

  这种沉浸式美育已见成效:累计接待研学师生13万人次,与上百所学校建立合作。有的孩子观演后主动翻阅原著,一位带队老师感慨:“这比反复讲管用。” 

  不仅如此,红楼记忆也悄然延伸至日常生活——从冰箱贴到联名饮品,许多人因共鸣而成为“二刷”“多刷”的忠实观众。正如资深红迷李女士所言:“它不再要求你‘读懂’,而是邀请你‘进入’;不让你‘回到过去’,而是帮助你理解当下。”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认为:“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将‘读者视角’纳入创作核心,让经典真正融入当代情感体验。”他建议,未来,还可通过AI、VR等技术深化互动,拓展文创衍生链条,让这份共鸣从一时感动走向长久陪伴。 

责任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