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 70年“老家河南”品牌越擦越亮

发稿时间:2019-08-30 15:0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河南省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现场。任洁 摄

  中国青年网郑州8月30日电(记者 任洁)8月29日,记者从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70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在文艺创作、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文旅产业发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旅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70年来,河南省文化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由“送文化”到“种文化”,在开拓中前进,在接力中攀登。

  1949年10月2日,原省会开封10万军民举行盛大集会,载歌载舞,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拉开了河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序幕。随着1956年河南豫剧院和河南省戏曲学校的成立,全省戏曲人凝聚在了一起。在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下,涌现了一大批传统好戏,一些经典剧目至今仍在中原大地传唱,成为河南文艺事业的丰碑。

  据了解,为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河南省每年安排近1亿元资金扶持文艺创作和演出,形成了戏曲、话剧、舞剧、木偶剧、杂技剧等百花齐放的局面。豫剧《焦裕禄》《香魂女》、越调《老子》、话剧《红旗渠》、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等一批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文艺精品在全国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实现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八连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八连冠、中国艺术节大奖七连冠和文华大奖六连冠,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省份,被称为“河南戏剧现象”。

  公共文化服务“日臻完善”

  从图书匮乏到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从村头偶尔放几场电影到豪华影院看大片,从政府“端菜”到百姓“点单”等。70年来,河南省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惠民活动品牌,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从“贫瘠匮乏”到“琳琅满目”的跨越。

  据悉,河南省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社区)有综合文化中心”的目标。目前,全省建成各级公共图书馆160个,文化馆205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3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412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7万多个,全部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尤其在全民阅读方面,全省各地正在加快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和城市书房建设,将图书馆建到街道社区、公园、广场,建到群众家门口,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老百姓在哪里,文化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为了给老百姓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自2008年以来,河南省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形成了城市、乡村、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文化惠民格局。全省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万场以上,极大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食粮。据悉,为精准对接百姓服务,汇聚整合了全省公共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数据,形成了“超市化”供应模式,实现群众点单、文化部门“派单”、各类供给主体“接单”、政府“买单”,让人民群众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现代生活”

  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漫长的文明进程给河南留下的文化遗产灿若星辰。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上,形成了独特的“河南经验”。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40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早期中国的文化印记在河南遗存完整、流传有序,被誉为“中国历史的自然博物馆”。

  据了解,70年来,河南省成功申报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群、丝绸之路、大运河等5项24处世界文化遗产,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113个、非遗传承人127人、非遗生态保护区1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中国传统村落204个。全省不可移动文物居全国第二,可移动文物居全国第四,有45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0个,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当选中国八大古都。

  为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增强百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河南省各地依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逐步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开展了非遗展示活动。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陕州地坑院、宝丰县中华曲艺馆展示馆、禹州中国钧瓷文化园、滑县民俗博物馆、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展示馆等已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必看项目,淮阳太昊陵庙会、鹤壁浚县古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等活动已形成非遗展演品牌效应。与此同时,一大批考古遗址公园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也正在以“新旅游景点”的姿态吸引着中外游客,诸多陈列在中原大地上的珍贵遗产悄然活化,重新绽放璀璨光彩。

  文旅产业发展“生机盎然”

  1982年,一部电影《少林寺》,引发了全国性的武术热和旅游热,这是河南文化和旅游融合最早最成功的范例。70年来,河南省文旅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实现了由“软实力”到“硬产业”的嬗变。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现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3个,已建成和在建的文化产业园区50多个。25家动漫企业通过国家认定,30余部动漫作品获得国家荣誉并得到资金奖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杂技秀《水秀》等新型演艺产品享誉全国。

  此外,近年来,河南省资源整合,推动“文化﹢”“旅游﹢”“文旅﹢”工程,举办了新郑黄帝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云台山国际旅游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并利用传统节日,相继推出了“过大年回老家”、“老家灯会”、“春醒·忆老家踏青赏花季”等特色活动,“老家河南”的品牌影响逐步扩大。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让“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河南省每年组织实施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百余项,“中原文化海外行”等成为全国对外文化交流亮点,日渐丰富的对外交流活动正在不断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河南省全力打造以中国功夫为龙头产品的“中华源”(河南-中国历史开始的地方)品牌。目前,少林海外文化中心已拓展至26个国家和城市,河南功夫正在成为继长城、熊猫之后的第三张中国旅游名片。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河南省签约的文旅类项目超过70个,总投资近6000亿元。2019年上半年,河南省接待游客人次4.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1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19.2%。预计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量将超过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将突破10000亿元。

责任编辑:徐彩侠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