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黄河安澜·津润三秦丨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用文艺吹响民族解放的号角

发稿时间:2022-10-11 10:3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西安10月11日电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1939年,《黄河大合唱》诞生,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斗争精神。10月9日,“黄河安澜·津润三秦”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地——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延安鲁艺文化中心),感受新中国文艺事业发祥地的生机与活力。 

  一座红色文艺的圣殿 

  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东桥儿沟村,是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更是革命文化的圣地、新中国艺术教育的开创地。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正式成立,1940年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更名为鲁迅文艺学院,简称“鲁艺”。80多年前,一大批革命青年坚持理想,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泥土气息的经典艺术作品,《白毛女》《南泥湾》《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 

  今天,老一辈革命艺术家当年居住的一孔孔窑洞如今已恢复原貌,成为文艺家纪念馆。鲁艺的东山文艺家纪念馆吸引着大批游客参访,这里不仅是延安红色文化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众进行文化寻根的最佳地点。 

采访团走进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华商网供图 

  “鲁迅文艺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日文艺工作者和党的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当时的延安没有一件像样的乐器,冼星海就用木桶做大胡、用脸盆做小鼓,组成了一支简陋而奇特的‘交响乐团’,但却奏响了时代最强音,有了传唱至今的《黄河大合唱》。”延安桥儿沟旧址讲解员介绍,“在浴血抗战中,鲁艺人克服战时物资极度匮乏的困难,自觉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鲁艺人带着在延安形成的文艺思想和理念,成为文学艺术事业的领军人物。以鲁艺人为坚强领导和艺术骨干,我国相继建立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这些院校和机构秉承着延安鲁艺“艺术为人民”的信念与情怀,成为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 

  让鲁艺精神永续 

  延安桥儿沟鲁艺旧址作为珍贵的革命历史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2014年3月,陕西省政府、延安市政府决定依托鲁艺旧址实施延安鲁艺文化园区(中国革命文艺家博物院)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延安时期革命文艺的研究中心、展示中心、交流中心和资料中心,成为新时期文艺工作者学习、采风和创作的重要基地。 

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华商网供图 

  据悉,该项目是陕西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之一,也是延安市首批启动实施的十大革命旧址保护提升项目之一,分为核心遗址保护、延安文艺纪念馆、东山革命文艺家馆群、西山艺术实践体验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黄土精品民俗区、文化艺术教育研学培训基地七个区块,主要展示过去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革命文艺家战斗生活的历程和他们用文艺这个武器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为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增添新的亮点。 

  “在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布展的同时,延安鲁艺文化园区还在文物史料征集、馆藏文物信息录入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延安桥儿沟旧址讲解员说,东山上革命文艺家馆群已经为鲁艺院领导沙可夫,文学家茅盾、丁玲、周立波,音乐家冼星海等建立了文艺家个体馆,并对外开放。 

  围绕“传承红色文化,讲好鲁艺故事”这一宗旨,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广泛开展故事会、鲁艺故事进校园、校园课堂进鲁艺等双向系列教学活动,加强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工作。园区成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省委党校的指定教学点,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传承单位的“艺术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共同传承鲁艺精神。(董旭叶)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