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综合干预 医生:治疗孩子的同时也要治疗家长

发稿时间:2024-08-07 14:1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张亚云)“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失去信心。希望以下建议能够帮助你走出困境……”这是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张海艳经手的第37封回信,三年里,她和同事们通过文字与青少年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治愈”友谊。 

  “很多时候,我的工作并不是‘看病’,更像是‘答疑’。”张海艳副主任坦言,面对众多的儿童青少年患者,他们的首要工作就是和他们成为朋友。她说:“小朋友其实很简单,只要找准突破口,就能够让他们走出心理阴霾、解开心理枷锁。” 

张海艳正在查阅患者相关信息。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加号”成常态 

  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深受心理问题困扰 

  2023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提到全国有3000万名17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受到心理问题困扰。这些数据反射到张海艳这里就是:患者越来越多,挂号越来越难。每次轮到张海艳坐诊,她都会早早起床,把早餐做得比往常更加丰富,因为她知道,今天又会是一场“硬战”。 

  相比五年前,儿少心理科的门诊数量已经从“每日单门诊”变为了“每日双门诊”,同时开设了周末门诊。尽管如此,医生还是会不停加号,“家长带着孩子们大老远过来,医生能做的就是加号。”尤其是在每年开学前后,来就诊的青少年人数会成倍增加。 

  不仅是门诊,住院人数也在逐年增长。目前,儿少心理科共有60多张病床,使用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每个月出院人数和住院人数约百人。这些孩子一部分患有多动症、抽动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另一部分则患有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等情绪类疾病。“他们的年龄多处于12-16岁之间,患有情绪类疾病的占大多数。” 

  张海艳和其他医生共同讨论患者病情。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而中国麻醉药品协会精神卫生分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中的相关数据也印证了张海艳的亲身感受。该蓝皮书中显示,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的检出率比四年前几乎翻了一倍。 

  多种因素并存 

  很多问题并非源自孩子本身 

  在门诊,张海艳见过很多焦虑而麻木的父母,他们会当着孩子的面,细数一条条“罪状”,边说边掉眼泪;还有一些孩子眼神暗淡,但依旧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身经历;更有一些孩子是主动要求来看心理医生,他们大多时候对自己的病情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尽管这些患者的症状看起来大相径庭,但探究病因,却有着相似之处。近期发布的《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给出了答案,报告称学习压力和家庭环境是导致孩子生病的两大原因。 

  14岁的李明悦(化名)是张海艳的主管病人,今年五月份,因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和先天性多动症被要求住院治疗。 

  “她怎么都不去学校,而且常常喊着‘不想活了’。”在第一次面诊时,李明悦的父母把她的状况一一罗列,语气中带有无奈和绝望。即便李明悦自残留下的伤疤清晰可见,他们也不愿意承认孩子心理出了问题。后来经诊断,李明悦不仅仅有严重的抑郁症,还有先天性多动症。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李明悦的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喜欢住在医院,这里比家里好。”在问及来到这里的感受时,她给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长期的“打压式教育”,让她和父母的关系降到了冰点,甚至删除手机里父母的联系方式。 

  “父母常常忽略她的感受,加上之前并不知道她有多动症,对于她的反常行为,并不能理解。这些都是诱发她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在张海艳看来,孩子是一面镜子,一眼看过去其实都是家长的样子。 

  家庭因素不容忽视 

  治疗孩子的同时也要治疗家长 

  “实在想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矫情”“好端端的有什么想不开”……从业五年,张海艳听到了太多来自家长对孩子的质疑,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矫情”症状,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孩子有问题”。 

  张海艳与小朋友进行日常交流。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事实上,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背后常常蕴含着家庭生态系统的问题。针对青少年心理精神疾病,以家庭为单位的治疗被认为和个体治疗同样重要。所谓家庭治疗就是将家庭作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这也是张海艳在儿童心理治疗中,最常使用的方法。 

  一年前,周亦欣(化名)来到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时,张海艳对她的印象是沉默、话少,“没办法,那就只能多和家长聊”。寻找病因,学习压力和家长的期望是周亦欣内心的矛盾点,长期的心理压抑导致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周亦欣的父母很爱孩子,也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基于此,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张海艳决定借鉴家庭治疗的指导逻辑,融入家庭指导,并充当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 

  “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孩子学习实在吃力,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张海艳的指导下,周亦欣父母逐渐放弃了“唯学习成绩论”,开始支持女儿发展兴趣爱好,陪着周亦欣利用业余时间在汉服馆学习汉服妆造。 

  在近期的复诊中,周亦欣的情况陆续好转,她开始打开心扉,和张海艳一起畅聊生活中的趣事。而这一案例的成功,也让张海艳更加肯定,家长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治愈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病房走廊张贴小朋友绘制的主题海报。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治愈心灵的路上,张海艳将对儿童青少年的关爱藏在细节里。行走在病房走廊,各种各样的卡通坐垫、墙面张贴的各色画稿以及房门上的“温馨提示”让这里充满了“孩子气”。正是这些“孩子气”让张海艳不断坚守,致力寻找帮助儿童青少年解开心理枷锁的钥匙。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更加明确家庭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她说,“治疗孩子的同时也要治疗家长,家庭治疗或许会成为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治愈的‘突破口’。”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