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鹰潭工务段:沪昆线旁的铁路“井”卫

发稿时间:2024-11-19 10:5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 朱浩天 通讯员 项梁 李翰祥)立冬的这天上午,在江西玉山县金娇村附近的沪昆铁路线旁,陈遥从6米深的沉淀井爬上来,摘下溅满污水的防毒面具,“贪婪”地呼吸着井外的新鲜空气。

陈遥正沿着攀爬梯从6米深的沉淀井向上攀爬。项梁 摄

  沉淀井是设置在铁路涵洞排水槽交汇处,用于沉积泥沙的一种井状排水设施,通常分散排布在铁路线旁。冬季来临,沿着沪昆铁路一路并行的金溪河迎来枯水季,井内积水也随之见底,来自中国铁路南昌局鹰潭工务段玉山路桥工区的陈遥和工友们决定抓住这个“黄金期”,对井中的沉积物和泥沙进行清理,防止井底排水口堵塞,消除行车隐患。

  从工区出发,通往作业地点的道路是一条狭长的老旧水泥路,水泥路两边是村民开垦的菜畦,寒风呼啸,灌溉菜地流出的水在冷空气的作用下,结成薄薄的霜附着在水泥路上,很容易打滑,陈遥和工友们只能慢慢地走着。

  沉淀井盖两边的水泥缝隙里满是枯萎的青苔和野草,陈遥一手挥刀,一手清理,动作麻利。“这些都得清干净,不然明年长的更旺盛。”

  掀开井盖,一股刺鼻的异味逸出,隔着口罩也能闻到。陈遥启动一旁的通风装置,掏出氧气浓度检测仪,仔细观察浓度值,达到安全值后,才能下井作业。

陈遥在工友的帮助下穿上防护设备准备作业。项梁 摄

  安全带套在肩上,穿过腋下,然后缠过后背,再穿上连体防水裤,最后再戴上防毒面具保障呼吸顺畅,下井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沉淀井深6米,直径不到1米,仅容1人上下攀爬。陈遥把锁扣紧紧扣在铁爬梯上,借着井口同事手电筒的光亮,低头向井底望去。

  沉淀井又深又黑,狭窄的空间压的人喘不过气,陈遥深吸一口气,拿起铁铲,抓着湿滑冰冷的爬梯,一步步向沉淀井底部爬去。为了方便在井中上下,他必须穿的很单薄。阵阵寒风从不远处天井山的山坳间吹过,几缕阳光穿过灰蒙蒙的天空照在大地,却照不进6米的深井。沉淀井内部的气温逼近0℃,越往下爬,寒气越重。下到井底,刺鼻的腥臭味,又给他来了一个结实的“下马威”。

  井底的泥沙长期在水流的作用下沉积挤压在一起,质地紧密。借着手电筒的光亮,陈遥开始观察淤积物的范围,确定开口位置后,握紧铁铲开始了清理。

陈遥配合工友提起井底清理出的淤积物。项梁 摄

  他将腰间别着的手电筒挂在铁爬梯上,对准下铲位置,再将铲面向内,沿着井壁下铲。“咔嚓、咔嚓……”铁铲和井壁碰撞的声音在逼仄的空间里回响,因为戴着防毒面具的缘故,陈遥十多分钟就要靠着井壁休息一会。水中铲沙,十分消耗力气,尽管井内气温接近0℃,但他却已气喘吁吁、汗如雨下。井外的同事们把装满泥沙的桶用绳子提出沉淀井,运往指定倾倒地点,大家流水作业,完成了清淤工作。

陈遥已经将沉淀井内的泥沙和垃圾清理完毕。项梁 摄

  从井底爬上来,陈遥浑身湿漉漉的,同事们连忙帮他换上提前准备好的厚衣服,端上热茶。

  “小陈,今天辛苦了,清出来的沙子足足有3个立方米。”一旁的工长黄学顺告诉陈遥,“堆起来都有你人高了!”

陈遥和工友们清理的沉淀井离沪昆铁路并不远。陈遥 摄

  沉淀井所在的涵洞是附近地势最低的地方,也是金娇村和周边十多个居民区进出的必经之路,经过这里的人流、车流密集,一旦涵洞内出现大面积积水,周边居民区的住户就需要绕行至距涵洞十几公里外的通道进出,大大增加出行的时间和安全风险。

  在陈遥看来,沉淀井多清理一分,涵洞通行就多一分保障。他总说,自己是安全的守护者,也是安全的见证人,“虽然铁路上的旅客和附近的居民看不见我们在井底清淤,但成为守护他们出行安全的‘幕后英雄’也很有成就感。”

责任编辑:任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