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大庆“塞罕坝”:往昔几十年“西北风口” 今日百万亩“绿色长城”

发稿时间:2019-03-12 19:1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哈尔滨3月12日电(王翠 记者 尹海超)塞罕坝人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生生造出了一片绿海。这一奇迹,在大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也上演了。3月12日是全国植树节。我们来说说大庆的“绿”,算算大庆的树。 

  十八年,几代人植树造林、修复生态。如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工森林已有126万亩,全县272个自然屯实现绿化全覆盖,成为黑龙江省率先跻身百万亩沙地人工林的县份。如今的“西北风口”,树林、草地、泡泽给这里带来了湿润的小气候和丰富的物产。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樟子松林。杜蒙宣传部供图 

  程地房子:从版图上消失的村庄 

  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北部,胡吉吐莫镇阿木塔泡北岸,曾有个叫“程地房子”的屯子。 

  “这里开满数不清的野花,丹顶鹤、水鸭、狍子、野猪特别多……”忆起小时候,老屯长孙才仍觉得美好。 

  然而,记不起从哪年开始,程地房子出现了“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刮石头跑”的场景。而这种50米不见路、百米不见人的扬沙天气,每年要出现20天左右。5级以上的大风,平均每年要刮117天,给这方水土、这方人刻下最真切、最痛楚、最不堪的记忆。 

   程地房子是“八大沙地”之一,杜尔伯特林业局营林指导站站长朱林威介绍说,杜尔伯特“八大沙地”和“两大荒坡”统称“西北风口”,全长89.8公里,平均宽20公里,区域面积269万亩,呈西北东南走向,北起克尔台乡,东南至敖林西伯乡与让胡路区和大同区交界处。 

  孙才回忆,那些年风沙大时吃饭嘴里都嚼着沙子,粮食几近绝产,草场寸草不生,沙子埋了房,踩着黄沙,牛上墙,马上房…… 

  于是,这个屯,在2002年被风沙吞噬,只留下一条宽50米的大侵蚀沟横在村头,一眼望不到头。无奈,34户、109口人搬离故土,屯中只剩下三栋房子,成了第一个在杜尔伯特版图上消失的村屯,同时也是黑龙江省历史上唯一一个生态搬迁的村庄。 

  孙才亲眼见证了这里的水肥草美、鹤翔云舒,见证了这里的风沙肆虐、沙进人退,见证了这里的人沙大战、造林锁风沙,更见证了杜尔伯特的生态救赎、重唤绿色的发展新路。 

  对黄沙宣战,建起绿色生态长城 

  在程地房子屯东南20余公里处,茂密的林木间耸立着一座近10米高的纪念塔。虽经风雨侵蚀,碑身字迹斑驳不清,但那倔强的姿态,仿佛依然在述说着这块土地上植树大军曾经的不屈、不凡与不朽。 

  

松林公园内的樟子松林。杜蒙宣传部供图 

  “这里是当年的敖古拉荒坡,治理西北风口工程的第一站。”朱林威说,2001年,大庆人瞄准“八大沙地”和“两大荒坡”,风、沙、碱兼治,林、草、水并举,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大会战打响了。 

  大庆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动员石油、石化等中省直大企业参战,杜尔伯特组织各级干部、当地群众,态度决绝地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程。 

  朱林威听说过当时生态大会战的震撼场面:那时,人多的时候每天1000多人参战,这些年下来,造林人数累计得超过16万人,打了350眼抗旱造林井,投入资金也超过了3.8亿,树种也从最初的一两种,发展到现在的20多个。 

  

志愿者们在植树。杜蒙宣传部供图 

  地处“西北风口”最北端的克尔台乡官尔屯村是八大沙地之一。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杜尔伯特承包荒沙地第一人王志红和丈夫史金龙就生活在这个屯子。 

  当年,夫妻俩承包了村南头的近千亩荒山包,沙地造林。 

  “记得有一年,上午挖完的沙坑,中午回家吃口饭的功夫,坑就被沙子填平了,还得重新挖。”回忆起当年的造林历程,王志红感慨良多,“树苗成活率也低,赶上干旱的年头,栽上一千棵都活不上百棵,为了保成活,我们就不断补种。” 

  十八年过去了,当初的小树苗已经长成了10多米高的大树,沙子被固定遮挡住了,千亩荒山也披上了绿衣。在王志红一家的带动下,官尔屯村全村人都成了“造林卫士”,承包荒地2.4万亩,在绿色“银行”里存进2万亩的树林,绿化了四座沙山。 

  十几次的全市大会战,加上杜尔伯特人持之以恒地造林锁沙,终于有了成效:截至2018年,造林面积累计66.35万亩,筑起一道长89.8公里、宽5公里至25公里的绿色屏障、生态“长城”,区域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2018年的31.5%,封死了科尔沁沙地侵蚀龙江的通道。 

  迈上生态新路,绿色“银行”返利 

  提起大桥屯,鲜为人知,但一说“蘑菇屯”,十里八乡没有不知道的。杜尔伯特举全县之力治理“西北风口”大会战,一点点还清了“生态债”,大桥屯人种树1万多亩,家家都有“绿色银行”。在森林植被的涵养下,大家惊喜地发现,林中沙土里长出了黄花菜、松蘑、油蘑…… 

   据村民介绍,村里有50多户采蘑菇专业户,年年都有不小的收获。后来,县乡政府投资建设了自驾驿站,村民把自家产的果蔬、鸡蛋、小笨鸡和饲养的大雁拿到这里,赚起了“外快”。 

  据气象部门统计,对比1997-2006年和2007-2016年两个十年,杜尔伯特每年五级以上大风天、扬沙天、沙尘暴分别平均减少40天、43天、3天,年降雨量增加了84毫米,年空气环境优良天数达到335天。到了2018年,八级大风只有3天,扬沙5天,年降雨量62毫米……树林、草地、泡泽给这里带来了湿润的小气候和丰富的物产。 

  如今的杜尔伯特,堪称大庆“塞罕坝”。昔日“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一去不返,“山清水秀、林茂草盛、土沃粮丰、湖兴鱼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已在这里写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工作的重点不再是种树防风固沙,而转向以管护为主,发展林下经营,引领农民向生态要效益。 

  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龙江样本” 

  不止堵住“西北风口”,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始,杜尔伯特人在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美化家园的道路上孜孜不倦走过了整整四十年,绘就“美丽中国”建设的“龙江样本”。 

  “我们县的人工森林,已经有126万亩了,全县272个自然屯实现了绿化全覆盖,成为全省率先跻身百万亩沙地人工林的县份。”朱林威介绍说,2011年以前,每年都按5万亩左右的速度进行造林,近两年即便可造林面积在大幅减少,但年均造林仍保持在1.5万亩以上,造林面积始终处在全市前列。 

  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先进县、生态环境湿地保护最佳范例奖、“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突出贡献单位、“母亲河”奖、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县……如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令黄沙变绿洲,为大庆赢得了一张张分外耀眼的“城市名片”,也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变,为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提供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范例。 

责任编辑:zyy
加载更多新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