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醉美海东】“一碗拉面”拉出化隆大产业

发稿时间:2020-11-27 16:1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哈尔滨11月27日电(记者 张亚云)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青藏高原上这座偏远的小城,不甘贫穷与落后的第一代化隆拉面人背起行囊,鼓足勇气,决心走出去闯一闯。1988年,厦门经济特区首家化隆拉面店开张营业。从此,化隆拉面人亲帮亲、邻帮邻,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中原大地到京津冀,拉面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中央媒体聚焦化隆“拉面经济”。刘释诚  摄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一碗拉面已经成长为“拉面经济”。目前化隆11万人1.8万家拉面店遍及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1696个县区和11个国家,2019年产值达130亿元,化隆农民纯收入的54%来自拉面餐饮行业或拉面相关产业链。“十三五”期间全县近三分之一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靠拉面产业或相关产业实现了脱贫,拉面产业成为了化隆县的“全民产业”“脱贫产业”“致富产业”,成为了各族群众的“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小康面”。 

    

  中国青年网直播一碗好拉面是如何做成的。刘释诚 摄 

  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山大沟深。2015年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万余人,占该县总人口的12.1%,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2016年4月,化隆县正式推行“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面向贫困户家中的青壮劳力,自愿报名,把他们集中送到全国各地化隆人开的拉面馆,从跑堂干起,学服务、学技术、学经营管理等。积累一定的资金后,便可以通过政府的贴息贷款开办“扶贫创业拉面店”,自己当老板,很多人成了受益者。 

  短短两年时间,通过“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的方式累计实训近3000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一碗拉面让化隆县昔日许多贫困村变成了“拉面村”“轿车村”“老板村”“小康村”,让一个背负着沉重脱贫负担的贫困县彻底活了起来。 

  第一代化隆拉面人只专注于做好一碗面,第二代、第三代化隆拉面人已经不再满足做好一碗面,而是把跟拉面能沾上边的行业都干好,让化隆拉面产业由“小而散”向“大而精”转变。化隆拉面发展到今天,无形中已经将许多相关产业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种植、养殖、加工、众创、物流、销售,这六大环节每个都大有潜力可以挖掘,每个都将一碗面的附加值极大提升,每个都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 

  化隆县牙什尕镇参一村村民韩光远也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致富的。2002年复员返乡后,韩光远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远赴广州开拉面馆。经过8年的艰辛创业,韩光远在广州立足,经营的拉面馆从最初的一家发展到五家。 

  韩光远不满足于此,他将目光放在千家化隆拉面馆所用的原材料市场上。 

  2010年,韩光远将拉面馆交给他人管理,自己则做起原材料配送业务。韩光远说,1800余家拉面馆的原材料需求量大,如果这块市场做活了,利润远比开拉面馆高很多。 

  看中原材料配送这块大蛋糕,2014年底韩光远回乡创业,做起全国化隆拉面馆的配送业务。短短五六年时间,韩光远将青海的菜籽油、马铃薯配送到全国各地的青海拉面馆。紧接着,韩光远注册商标,做起了龙头产业,业务涉及青稞、藜麦、蜂蜜等青海特色农产品。韩光远说,他现在从农户手中收购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和包装后,再销到农村和省外市场。对农户而言,农产品销路问题解决了;对他而言,进一步稳固了市场。 

   从拉面起家,到原材料配送,再到做龙头产业,韩光远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转型之路。最近,他“试水”电商产业,通过一条网线,进一步延伸拉面产业链条。 

  30年前,“一碗拉面”,让他们挣了票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一碗拉面”,让他们走出大山,摆脱了贫困,第二代、第三代拉面人又有了许多新的梦想——建成全国配送拉面食材的“中央大厨房”、通过“互联网+”让这碗面走向全世界…… 

  化隆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碗拉面”既促进了化隆脱贫攻坚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进程,同时也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 

责任编辑:姜文山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