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醉美海东】扶贫“小车间”托起山村致富梦

发稿时间:2020-11-27 16:1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海东11月27日电(记者 张亚云)“农忙顾得了家,农闲挣得了钱,我们的好日子很快就要到来啦!”在家门口打工的本康沟村村民韩新庄合不拢嘴。 

  今年52岁的韩新庄因为丈夫高位截瘫,生活一度陷入贫困。曾经愁眉不展的她现在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作为家庭主要劳力的她每个月在扶贫车间有2000多的收入,加之夏季依靠本村旅游业的收入和种地的收入,现在的她不仅脱了贫,更对未来充满希望。 

  

村民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就业。刘释诚  摄 

  本康沟,化隆县扎巴镇的一个百来户人家的小村,这里地处浅脑山,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贫困面广。各方面条件都相当困难的小村如何摆脱贫困,增强群众脱贫的信心?一直以来是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面对的难题。 

  第一书记多杰冉丹到本康沟村时,面对该村的贫困处境,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积极和工作队员多方协调,为村民争取到价值电动缝纫设备,并联系化隆县就业局在村里举办了为期40天的缝纫技术培训班,为全村留守妇女免费进行了技术培训。为使缝纫技能真正转化为劳动收入,多杰冉丹因地制宜将村党员活动室改造成一个服装加工车间,并积极与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进行洽谈。自此,“公司+小车间”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学到的缝纫手艺。 

  

媒体走进本康沟村实地采访。刘释诚 摄 

  多杰冉丹告诉记者,“公司+小车间”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充分利用村里留守的妇女劳动力,通过建立生产基地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以“订单式”生产模式,由哈尼福公司负责外接订单,提供原材料及产品销售,村里生产车间负责按订单保质保量加工产品。一方面,这样能极大降地低农户生产的风险,使农户的收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减少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化发展。实施“公司+小车间”的村企共建项目使村里的妇女成了公司员工,实现了农忙顾家和打工赚钱两不误。不仅企业解决了资金、厂房等困难,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增强了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农民群众也有了稳定的收入保障,使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关系紧紧连在一起,成为利益共同体,企业发展越好,农民收入越高。 

  在车间工作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本康沟村服装加工车间实行的是分工序计件工资制,每一件服装根据工艺流程的不同分解为不同的工序,各个工序依照难度不同在生产之初就制定好各自的工序工资。车间根据每个工人所从事的工序和生产数量来确定工人的工资。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现在本康沟村服装加工车间为哈尼福公司生产的少数民族服饰远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5月份我的工资达到了1143元,是我们车间最高的。现在我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了,农忙顾得了家,农闲挣得了钱,我们的好日子很快就要到来啦!”祁秀萍笑着说。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