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鄱湖之滨都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进双赢

发稿时间:2025-03-15 23:4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九江3月15日电(张欣苑 记者 邓洪海)冬夏候鸟交替,苍鹭栖息达子咀;渔民变身护鸟员,10余年记32本护鸟日记;珠贝产业绿色转型,告别粉尘迎清新……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坐拥鄱阳湖1/3水域、1/3湿地、1/4岸线。近年来,都昌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力保蓝天、碧水、净土,呵护候鸟栖息,推动产业绿色升级,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 

  超20万羽冬候鸟的温馨家园 

  近日,刚到苏山乡雷山村的达子咀,远远就听到苍鹭低沉的叫声,于观鸟台望去,满目苍翠生机勃勃:成群苍鹭或盘旋林间,或悬停枝头,不远处一汪汪湖水层层叠叠,闪着波光…… 

  “以前数量没这么多,现在光这片估摸就有1万多只,这会儿天气回暖,苍鹭忙着筑巢孵卵。”雷山村党支部书记徐国华说,苍鹭是夏候鸟,每年约有9个月待在这里栖息繁衍。达子咀的鸟儿不怕人,经常有摄影师、鸟类爱好者来拍照,有时还能邂逅珍稀的东方白鹳。 

    

  苍鹭或盘旋林间,或停歇在枝头。周琴 摄 

  而在大沙镇龙潭湖区,千余只小天鹅、豆雁成群结队,白额雁、白琵鹭等鸟类点缀其中,有的在浅水中觅食,啄食水生植物;有的在水面休憩,惬意地拍打着翅膀。天空中,白鹤、东方白鹳等候鸟发出阵阵鸣叫声,向同类发出“集结”信号。 

  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每年有70万羽候鸟在这里栖息越冬,而都昌湖区的冬候鸟数量占了近三分之一。眼下冬、夏候鸟交班换岗,大量冬候鸟集结北迁,因路程遥远,鸟儿会在湖区停歇觅食储备能量。3月7日监测数据显示,湖区现有水鸟37种共41349羽,其中东方白鹳136羽、白鹤96羽。 

  每年水落滩出,一批又一批候鸟纷至沓来,白颊黑雁、三趾滨鹬等新的鸟类接连亮相,这对于都昌县而言,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更是近年来生态保护成效的直观体现。 

    

  候鸟在湖区觅食嬉戏。都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湿地候鸟保护方面,坚决杜绝境内非法猎杀候鸟、违法违规填湖、非法割草、非法碾压破坏湿地等现象,目前湿地范围内拥有鸟类230种,其中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超40种,连续十三年获全省湿地候鸟保护先进县; 

  在水生生物保护方面,加强水域污染防治,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丰富渔业资源,这几年,“微笑天使”江豚频繁现身,“神秘物种”鳤再度出现,水域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稳步提升; 

  在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完善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开展鄱阳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推进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严查涉水违法行为。2024年1月至12月,辖区内4个国考断面、1个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质优良率100%; 

  …… 

  勤巡查、勤管护、勤宣传,守护不止 

  早上八点半,随着巡护艇发动的轰鸣声响起,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逢八监测”队伍出发,他们带上望远镜、相机、计数器等设备,开启鄱阳湖区候鸟监测工作,排查并清除非法捕猎工具及违法行为。除了这一条水路外,还有两条陆路同步进行。 

    

  “逢八监测”队伍出发。周琴 摄 

  “我们通过定期监测,及时掌握候鸟数量、种类、栖息地状况,重点关注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稀物种分布态势,为保护、科研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该管理局局长石水平表示,这两年,都昌加快建设湖区智慧化、可视化监控平台,利用无人机、高清摄像头等设备,高效、精准守护候鸟。 

  都昌拥有139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仅靠有关部门的力量来守护湖区,难度不小。对此,当地发动群众加入保护行动,与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西源乡小天鹅保护协会、多宝乡大雁保护协会等7个民间组织联动联防,通过“勤巡查、勤管护、勤宣传”,筑牢湖区安全屏障。 

  60多岁的段庆县曾是渔民,后来做起“护鸟员”,现任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会长。协会有8名巡护员、67名志愿者,其中10名是护鸟员,平时一边巡护候鸟生活情况,一边捡拾岸边垃圾,足迹遍布185公里湖岸线,救助候鸟800多只。 

  “我从2010年开始巡湖护鸟,记录本写了32本,现在能认识湖区90%以上的水鸟了。这几年走在岸边,明显感觉空气更清新、鸟叫声更多,希望今后有更多志愿者、年轻人、爱心人士加入这支队伍,共同为候鸟创造更美丽的生活环境。”段庆县坦言。 

    

  段庆县正在写“护鸟日记”。周琴 摄 

  爱鸟护鸟,关键在于观念的形成。近年来,都昌县注重强化宣传教育,通过打造“候鸟书屋”、开设自然教育课堂、发放爱鸟护鸟宣传单等,多形式、多手段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让广大群众了解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增强珍爱湿地、保护候鸟、尊重自然的意识,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良好氛围。 

  产业链更智能更绿色 

  鄱阳湖畔,澄澈湖水滋养着万物生灵,更润泽着都昌沿湖21个乡镇的百姓。靠着丰富的水域资源,农户做起珍珠养殖、珠贝加工等,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都昌成为“中国淡水珍珠之乡”。 

  然而,传统珍珠养殖会使用有机肥料,往往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且珠贝加工环节会产生粉尘等污染物,危害着湖畔环境、居民生活。近年来,都昌县打响“环保整治和产业升级攻坚战”,通过加强整治整改、提倡生态养殖、建设园区“抱团发展”等措施,畅通产业向新向绿转型之路,守牢生态底线,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浮标之下,珠蚌静静生长。周琴 摄 

  拥有丰富的珍珠养殖经验的陶华松对此感触颇深:“现在讲究环保,要用科学的理念来搞养殖,我这2000多亩养殖基地不用有机肥了,而是运用新技术,投放有益菌和有益藻,维持良好水环境,这样珍珠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周溪镇三面环湖,以珠贝加工为支柱产业,加工企业及作坊曾高达2000余户,“散乱小”导致环境污染。对此,都昌县整合资源,建设周溪镇珠贝孵化产业园、乡村振兴珠贝产业园,构建综合性珠贝加工园区,配备全自动及半自动生产设备,以及粉尘收集、废料利用、污水处理等设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雾蒙蒙灰蒙蒙,出门一身灰,黑衣变白衣,这是镇里以前的模样,现在你看,到处都很干净。”周溪镇二级主任科员邓红星介绍,园区引入高科技脉冲除尘设备,粉尘收集率达99.5%,为企业配备污水屯放池,污水经过净化后由专门管道引流进污水总池进行二次处理,可循环使用,还成立了两家企业将废料进行回收,变废为宝。 

  

工人正在车间分拣纽扣。周琴 摄 

  得益于良好的环境、先进的设备、优质的服务,目前,该园区入驻企业117家,年产珠贝工艺品约5000万件,年产值约10亿元,带动230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户128人、渔民转产就业109人,每年带动群众务工收入约1.8亿元。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守护候鸟繁衍生息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昌县走的每一步,都彰显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呵护,蕴含着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刻洞察与智慧。以生态为笔,以绿色为墨,都昌正在鄱阳湖畔书写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动人篇章。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