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 (周林 范素素 记者 姜文山)在邢台市宁晋县换马店镇秦邱村石斑鱼养殖基地内,随着智能投喂系统启动,养殖池中数千尾石斑鱼竞相跃出水面,划出一道道银光。这些生长在“陆地海洋”中的海鱼,正以每立方米水体创收2万元的“黄金效益”,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科技赋能:淡水养出“海水鱼”
在传统认知中,海水鱼养殖必须依海而建,而秦邱村通过“海鱼陆养”模式打破这一局限。基地通过添加食品级养殖用盐和微量元素,精准调配出富含天然矿物质的“人工海水”,配合智能温控系统,让石斑鱼在远离海岸的内陆“安家”。据村党支部书记张风涛介绍,基地2023年引进项目后,已在中秋、春节档期上市成品鱼3万余斤,热销石家庄、山东等地市场。
循环水系统:一立方水体产出“双倍效益”
养殖池边,一套智能水循环系统正悄然运转。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这套系统通过物理过滤、生物降解、紫外线消毒、动态增氧四重净化,将水体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过去养鱼是‘大进大出’,现在变成‘细水长流’。”技术员算了一笔账:系统可使每立方米水体养殖密度达1000尾,是池塘养殖的2-3倍,配合精准饲喂和病害防控,单位水体利润突破2万元。目前基地4个养殖池已带动8000立方水体产能,规划扩建至12个池后,年产值预计突破亿元。
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活水密码”
“养鱼就是养水,好水才能生金。”张风涛指着正在施工的二期工地说,智能养殖模式不仅节水环保,更让村民看到“技术致富”的可能。基地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运营模式,优先吸纳周边村民参与养殖管理,人均月增收超4000元。随着冷链物流配套完善,未来还将开发垂钓体验、鱼宴文旅等业态,打造京津冀特色水产供应基地。
眼下,这批平均体重1.5斤的石斑鱼即将迎来新一季出塘。从“靠天吃饭”到“向技要效”,宁晋县正以“一池循环水”搅动产业振兴的“一江春水”,为北方内陆地区探索出一条科技兴农、生态富民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