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要闻 >> 正文

从革命热土到产业园:悠扬琴声奏响河南确山“敢为人先”的奋斗新章

发稿时间:2025-07-21 13:5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  烽火岁月枪声咽,提琴声里谱新章。这里是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一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抗战时期,境内的竹沟镇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所在地,被誉为“小延安”,刘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运筹帷幄,播下革命的火种。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当历史的硝烟散尽,一种新的“声音”从这片土地传出,越过山川,飘向世界。这声音,是提琴的悠扬旋律。从昔日烽火中原的战略支点,到今天中西文化交融的产业高地,确山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熔铸于新时代的乡村全面振兴事业,奏响一曲雄浑的奋斗乐章。 

图为正在制作中的确山提琴。 弓华静 摄 

  精神传承:从“小延安”走出的创业基因 

  走进确山县提琴产业园的生产车间,空气中弥漫着松木与油漆混合的独特清香。刨光、刻线、镶边、上漆……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正专注地雕琢着手中的木板。很难想象,这些能制作出精美提琴的工匠,几年前大多还是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或是在外漂泊的务工人员。 

  改变,始于2015年。确山县委、县政府为吸引和扶持确山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专门规划建设了提琴产业园。政策的春风,唤醒了游子们深植于血脉的创业激情。 

  这股激情,源于这片土地深厚的红色底蕴。抗战时期,“小延安”竹沟镇的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着“一把铁锨闹革命”的豪情,积极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团体,抗日救亡运动。自力更生、勇于开拓的精神,早已刻入确山人的骨子里。正是这种精神的感召,让一批批制琴人从北京等地回到家乡,将全部心血倾注于这片热土。 

  产业和鸣:从“制造”到“智造”的乡村蝶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提琴产业的兴起,不仅仅是建起了一座座厂房,更是为确山的乡村振兴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如今,这个占地200亩的产业园,吸纳了200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他们拿起刻刀,在家门口实现了从农民到现代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据了解,产业园生产的提琴产品超过30个系列、400余种型号,占据了全国提琴产量的四成,在中高档提琴市场更是占据了八成以上的份额,产品远销欧美。 

  这背后,是确山县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当地政府不仅在“筑巢引凤”上下功夫,更在提升产业“含金量”上做文章。通过引导企业参加国内外乐器博览会、支持技术研发、打造自主品牌,确山提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从一块普通的木材,到一把能奏出华美乐章、漂洋过海的提琴,这不仅是物质形态的转变,更是一条致富振兴的产业链在乡村的落地生根。它激活了乡村的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让农民深度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共享发展红利。 

图为制琴师傅正在制琴。李璞 摄 

  文化交响:从“中国声音”到“世界回响”的时代自信 

  夜幕降临,确山县提琴产业园内依旧灯火通明。一间调试室内,一位年轻的制琴师正拉动琴弓,悠扬的《梁祝》选段在指尖流淌。这声音,既有西洋乐器的醇厚,又带着东方文化的韵味。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提琴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确山县带来了实在的经济效益,更是一种艺术文化在乡土社会的普及与交融。如今,确山提琴不仅让世界听见了“河南声音”,更奏响了新时代中国乡村的“文化自信”。 

  从“小延安”的革命火种,到提琴产业园的创业薪火,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精神。河南确山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新一代的奋斗者们,正用自己的双手,精心雕琢着属于家乡、属于国家,也属于这个时代的振兴新篇。车间里传出的阵阵琴音,汇入中原大地的发展洪流,正向世界传递出愈发清晰而自信的时代回响。(张朝阳) 

责任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