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要闻 >> 正文

行走江河看中国|江河为证,陕西在治水实践中铺展发展新画卷

发稿时间:2025-10-20 11:2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代红玉 见习记者 张瑶)十月秦岭,风过隧洞带起潺潺水流的凉意,引汉济渭黄池沟配水枢纽里,一汪清冽的汉江水正穿过近百公里输水隧洞,与渭水在此“相拥”。这一幕长江“牵手”黄河的画面,正是“行走江河看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陕西的生动开篇。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核心腹地、长江水资源北输的关键枢纽,陕西一头连着母亲河的安澜,一头牵着汉江水的滋养。10月13日至16日,采访团的脚步从西安市延伸至宝鸡市、咸阳市、榆林市,以水为脉络,探寻三秦大地跨流域调水破旱局、灌区保粮稳民生、生态修复换绿颜等生动实践,解锁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的陕西答案。 

  一批重器守安澜:为三秦大地织密江河防护网 

  陕西水资源“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引汉济渭工程,这项陕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自2005年正式启动以来,便承载着“润泽关中、解渴陕北、带动陕南”的使命。 

 

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受访者供图 

  凿穿秦岭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解决岩爆4000余次,常年高温高湿、岩石赛钢板……作为联通汉江渭河的纽带,秦岭输水隧洞建设被业内誉为“世界级难题”。“工人们下隧洞,钢盔、防弹背心是‘标配’。”引汉济渭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魏溪介绍,引汉济渭工程是人类历史第一次从秦岭底部全面穿越,工程建设和调度运行面临诸多难题。数万名建设者十多年艰苦奋战,2023年7月16日,引汉济渭工程实现先期向西安通水。 

  清清汉水,溯隧北上,穿越秦岭,润泽秦川。今天,引汉济渭工程已成为五纵十横的陕西水网骨架中的“一纵两横”,成为重构陕西水资源格局的大动脉。年调水15亿立方米,可支撑两个西安规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总需求。 

  在咸阳市礼泉县,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现场,一方方混凝土正浇筑到坝体上,工人们身着安全服穿梭在施工区域,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东庄水利枢纽被誉为“扼住黄河泥沙的咽喉”,并创下了五项“世界之最”——世界第一座以防洪减淤为主要任务的特高拱坝,世界上含沙量和单位水沙荷载最大的特高拱坝,世界上第一座在悬托河谷上修建的特高拱坝,世界上库区防渗规模最大、孔深最深的水利工程,世界上第一座二道坝采用堆石混凝土修筑的水利工程。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正进行浇筑。张瑶 摄 

  陕西水务发展集团东庄水利公司工程管理部副部长白炳南介绍,该工程建成后,将成为陕西库容最大、坝高最高的水利工程,有效解决渭河淤积和洪水灾害问题,渭河下游“小水大灾”现象将不复存在。 

  渭河上游,宝鸡峡引渭灌溉中心林家村枢纽管理站内,滔滔渭水从泄洪口奔腾倾泻,奔赴下游河道。这里是陕西省第一大灌区——宝鸡峡引渭灌区的“龙头”,也是守护“关中粮仓”的重要关口。“截至10月14日,持续降雨将近40天了,我们的泄洪大概有28天时间,一直没有中断。”林家村枢纽管理站站长周军胜介绍,日前,黄河与其最大支流渭河,出现2025年1号洪水,林家村枢纽根据渭河中上游雨水情,逐步加大调泄流量,全力保障下游防洪安全。 

  宝鸡峡引渭灌溉中心林家村枢纽管理站泄洪场景。张瑶 摄 

  一渠清水润民生:从“田间丰产”到“家中安心” 

  走进宝鸡市眉县石头河万亩猕猴桃节水灌溉产业园,一批批鲜香可口的猕猴桃已装箱上车,一片丰收图景。“前阵子大部分果子已经摘完,运往全国各地市场,今年经济效益不错。”当地猕猴桃种植户李堪良说道。 

  石头河万亩猕猴桃节水灌溉产业园是依托石头河水库灌区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灌区大力发展低压管道灌、喷灌,持续推广微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实施骨干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打造青化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等节水项目,为包括猕猴桃产业园在内的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以前大水漫灌,果农得蹚着泥水在田垄间来回走,如今的果农只需根据猕猴桃生长需求调控地头的阀门,轻松一拧,就能让每一株果树喝上“及时水”。“过去,浇一亩地需要花费一到两个小时;如今,灌溉三亩地,只需一个小时。”李堪良高兴地算起这笔账:“节水工程不光省钱,灌溉时间也省了一多半。” 

  当地猕猴桃种植户李堪良谈起节水灌溉工程时笑意盈盈。张瑶 摄 

  以石头河水库为核心水源的灌溉区,如今已建成规模完善、设施先进的现代化灌排系统。灌区覆盖眉县、岐山两地11个镇(街)148个村,惠及人口32.44万;年均产粮7.88万吨、水果59.33万吨,农业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节水灌溉不仅端稳了“果盘子”,更撑起了当地百姓的“钱袋子”。 

  “在未来,我们想真正地把果园变成花园、变成公园。当猕猴桃花开满枝头,或者毛茸茸的果子挂满藤蔓的时候,年轻娃娃们来这儿拍结婚照,多好看!”眉县农业农村局特聘农技员李凯望着绿意盎然的果园,满是期待地说。 

  如果说眉县的节水灌溉为农业发展注入“活水”,那在咸阳市礼泉县,城关集中供水工程为千家万户输送着“放心水”。 

  “9月12日,打电话,用户反馈说水龙头没关紧”“10月3日,站上同志去用户家检查水,发现漏水点。已修好漏水点,用水正常”……在咸阳市礼泉县集中供水管理站,《用户用水量统计表》上不仅记录着日期、用户信息与问题描述,每一条记录后都跟着处理方案和回访结果。 

  作为陕西省省级标准化水厂,礼泉县城关集中供水工程的“放心”底气源于硬核技术支撑。工程实施智慧化供水系统建设,安装了全自动运行及智能管理设施,实现工程自动运行,压力水量实时监测,运行数据自动收集分析,故障智能预警等,供水范围涉及12个行政村,有力保障2.3万农村人口供水安全。 

 

工作人员依托智慧化供水系统进行日常检查。张瑶 摄 

  “以前主要用老式机械水表,跑冒滴漏时居民没法及时发现,常常会造成房子泡裂、围墙泡坏等较大损失。”礼泉县水利局供水股股长王万朋介绍,现在利用智慧化供水系统,能更加敏锐且及时地发现居民用水异常,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通过故障智能预警,礼泉县城关集中供水工程从2023年至今已解决了200多起用水问题。 

  一脉青绿绘新颜:荒滩叠翠、披绿生金的生态蜕变 

  渭河岸边的垂柳随风摇曳,宝鸡东岭廊桥下,粉黛乱子草开得正盛。“以前这里一片杂乱,没人愿意来,现在是生态环境优越的宝地。早晚来锻炼的人特别多,我们在家门口运动已经形成习惯了。”宝鸡市金台区居民李保国竖起大拇指称赞。 

  “原来河滩基本是荒滩,经过20多年的滩区治理,才变成现在的绿色生态景观。”宝鸡市渭河生态公园党支部书记、主任仵尧如介绍,自2000年起,宝鸡市先后建成渭河公园、上马营生态园等水生态工程,开启了全省渭河生态治理先河。滩区相继建成了“千渭之会”“在水一方”“霸渭文化生态园”等一批生态景观工程,以堤防和滩区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渭河百里画廊随之呈现,渭河成为外地游客、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 

  如今,渭河宝鸡市区段以水为轴,沿河滩区呈现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人水和谐”的美丽景象,形成了宝鸡治水兴水的靓丽名片。 

 

渭河宝鸡市区段沿河滩区景象。受访者供图 

  在黄土沟壑间的辛店沟示范园,也演绎着“荒地变绿洲”的生态奇迹。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榆林市绥德县作为黄丘一副区典型代表,过去面临“跑水、跑土、跑肥”的困境。 

  “经过多年的科学治理,现在这里向黄河输送泥沙量大大减少,整个生态环境可以称得上是绥德县的‘后花园’。”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立峰介绍,黄委绥德站提出“梁峁坡地修(梯)田造(果)园,沟谷坡地植灌乔草,沟谷地内建(设)淤地坝系”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形成从峁顶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程体系,依托“三道防线”,辛店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0%,基本实现了泥土不下山、洪水不出沟。 

  护好一方水土,富了一方百姓。不远处的梁峁田地里,正上演着丰收的热闹场景:翠绿的红薯藤蔓堆满田垄,农户们正将刚挖出的红薯擦去浮土,麻利地码进纸箱。据当地农户透露,红薯每年的销量可观,“都能全部卖完,销往全国各地。种植期间,人工配合机械化作业,效率也提升了不少。最近这些年,生态环境改观比较大。” 

 

绥德县农户将新挖出的红薯整理装箱。张瑶 摄 

  同样在这片黄土地上征山治水的,还有被誉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的高西沟村。 

  “高西沟人一代接着一代干。”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曾经的高西沟“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为了彻底摘掉山穷水恶、贫困落后的帽子,在70多年的实践中,高西沟人按照“林上山、草上坡、粮下沟”的思路,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摸索出了“综合治理水土不流失、打坝淤地退耕不反弹、多种经营收入不减少”的成功经验,将一个地表破碎、荒芜贫瘠的穷山沟改造成了山清水秀、旱涝保收的“陕北小江南”,成功实现“梯田层层盘山头、金秋果香飘满沟”的生态富民新貌。 

  生态治理带来的红利,直接反映在村民的收入上。据了解,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余元。提起家乡的变化,高西沟人总自豪地说:“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 

 

高西沟村生态治理成效。受访者供图 

  水是文明的血脉,每一条江河的奔涌,都藏着一方土地的生长密码。陕西以水为笔,在三秦大地上绘就了安澜有保障、民生有滋养、生态有活力的立体图景。未来,当东庄枢纽的拱坝筑起坚实的屏障,当更多智能化节水工程走进田野,当黄土坡的绿意漫向更远的山峁……三秦大地上,还会有更多与水有关的幸福,在江河的滋养里,慢慢生长。江河奔涌的方向,从来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向。 

责任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