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奋斗新时代 追梦新青年:“80后”侠侣的文物江湖

发稿时间:2019-06-17 16:1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武汉6月17日电(井迪 魏岚 董君)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及《国家宝藏》热播,让市民对“修文物”这项从前罕受关注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和尊重,也给予文物保护行业更加通俗化、人性化的诠释。位于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就有这样一对“80后”,男叫赵晓龙,女叫张晓珑。他们一个修护文物,一个保护文物,不仅同龄,而且“同名”,更因文物一起结缘,堪称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侠侣。近日,走进湖北省博物馆,见证了他们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江湖故事。

  在湖北省博物馆保管部,一间3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几幅上墙绷干的扇形山水画依次排开。一张4米乘以2米的案几几乎占满了整间工作室,案几上放着古画,颜料等,赵晓龙正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文物修复。

  师父付明华在指导赵晓龙工作。井迪 摄

  志存高远:从小立志于文物修复工作

  赵晓龙从小在博物馆附近长大,特别痴迷于修旧物,对破损的瓷碗也会小心翼翼的粘好,他一直认为把文物修补好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从小就立志进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于是高考结束后,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中国防卫科技学院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在大学期间,赵晓龙利用暑假时间到故宫博物院跟着陶瓷修复大师陈仲陶学习修复陶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湖北省博物馆,从最初的漆木器修复到现在的古字画修复。

  赵晓龙正在进行古字画修复。井迪 摄

  在从事古字画修复工作之前,赵晓龙从事过漆木器、文物现场保护等工作,但出于自身对古字画修复的兴趣,以及现在的师父,即故宫古书画修复大师徐建华的徒弟付明华手下没有合适的技术传承者,于是赵晓龙选择了字画修复作为终身的事业。

  赵晓龙为古画绘色。井迪 摄

  赵晓龙介绍到,一般修复一副古画,最少半年,而且由于梅雨季节等客观因素,很多工作不好开展,需要将多幅古字画交叉修复,因此修复的时间很漫长。一副古字画的流程涵盖30多个步骤,从依靠高科技检测文物的酸碱度、腐蚀度,纸张的拉伸度后提取画芯,到制定修复方案,包括浸泡清洗、帮边、覆背纸、上墙绷干、全色、打针眼、裁边、镶嵌、补全,填色等一系列的工作,才可以完成一副画的修复工作。赵晓龙回忆道,趴在案板上进行隐补后,一抬头就觉得眼前一黑,而且颈椎在长时间的工作之后也出现了问题,导致现在颈椎病比较严重。

  赵晓龙在进行填色工作。井迪 摄

  每幅古字画的难点都不一样,不存在重复的工作,但最大的难点是“隐补”工作。一副字画经过成百上千年的腐蚀,会产生许多断痕,这时候需要把很薄的宣纸裁成1-2毫米的“面条”,在画上进行粘贴。有时候一做就是1-2个月,有些甚至需要粘贴上万条。做好这些工作就可以进行揭裱,这个步骤需要非常细致,不能伤到画芯,宁可缓慢,耗费功夫来完成,毕竟“文物无小事”。赵晓龙说,刚开始他也曾觉得工作枯燥,日复一日,现在他带着钻研的方式去进行修复,觉得工作非常有趣、有挑战性。而且也会通过向师父请教绘画书法篆刻等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

  

  赵晓龙与妻子在工作。井迪 摄

  志同道合:夫妻携手 让文物重获新生

  对于和爱人结缘,赵晓龙回忆,从最初听到同事介绍博物馆刚刚招聘了一位与他名字相近的女士玩笑开始,到工作中慢慢接触,然后到2012年湖北首届古陶瓷修复班,他们分在同一组,每天一起手把手修复一件文物,接触的时间越多,彼此的了解也越来越深,最终慢慢走到了一起。

  张晓珑正在填写数据工作。井迪 摄

  赵晓龙妻子张晓珑是湖北省博物馆的保护检测师,她大学修读的是高分子材料专业,后为了弥补短板,提升自己,又修读了武汉大学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她的工作就是纸制品检测和材料分析。赵晓龙的修复工作遇到问题时,就需要借助张晓珑的检测与分析,判断污渍、霉菌等的类型,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书画进行修复。两个人就这样互帮互助,一幅幅古旧破损的字画,便在他们手中熠熠生辉。现如今,张晓珑的工作转向了预防性保护工作,在文物还未损坏的时候,提前去改善周围环境,起到延缓寿命的作用,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有害气体等等,让文物保存的更好。

  谈到和丈夫的相识相知相爱,张晓珑表示在工作的接触中,发现两个人的性格比较类似,都是属于比较内向腼腆,而且丈夫的细心比较吸引我。他和同龄人的爱好不太一样,喜欢书法养花等,但在爱好之余也很顾家,处理好日常的茶米油盐。生活中夫妻俩琴瑟和鸣,婚后几乎没有吵架拌嘴。工作中互相支持,在丈夫写学术性文章时,张晓珑也会与其交流和指导,共同提升。他们是工作中的好搭档,亦是生活中的好帮手。

  赵晓龙和张晓珑在共同检测古画。井迪 摄

  寄语青年:坚守青春本色,成就精彩人生

  对于从事书画修复的工作,赵晓龙和张晓珑的感受是,他们觉得他们的工作就是让修复好的书画挂在展厅,通过他们的努力,书画的生命得以延续,而这也正是文物修复的意义。许多文物出土后都在库房中存放,如果不进行修复,可能一辈子都会在里面沉睡,甚至经过几十年就完全损毁。赵晓龙希望能通过文物修复,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同时,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交流活动,让文物修复走出去,也让观众、老百姓走进来,更加了解文物保护与修复这个行业,更加了解中国文物的博大精深。他们计划未来多走出去,多学习一下国内各个博物馆新的监测检测、修复保护的技术,甚至学习国外的一些最新理念,更好的保护我们国家的文物。

  赵晓龙向广大青少年推荐了一本书,名为《文博耕耘录》,赵晓龙表示这本书是他老师当年赠予给自己的,讲的是他的老师毕生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和考古的一些历史、背景以及故事,让我们年轻人可以更加愉快地去了解这个行业,让更多的人可以去热爱这个行业,所以推荐给年轻人看一看。

  赵晓龙介绍书籍给广大青年。井迪 摄

  赵晓龙最后寄语广大青少年:“希望青年朋友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跟他对古字画修复的工作一样,从细微之处用心发掘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创造精彩人生!”

  张晓珑同样说道:“我在此呼吁广大的青年朋友们,希望你们对待事业和爱情,都能够择一事择一人终一生,我相信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你一定能做好!“

责任编辑:耿立君
加载更多新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