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赣州大余:全域旅游发展激活“美丽经济”动能

发稿时间:2019-12-27 14:4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南昌12月27日电 “以前,只在冬天来大余赏梅,现在一年不同时节都会来转转,四季如画,各有特色。”近日,在赣州市大余县梅关古驿道景区赏银杏的广东游客张女士说。如今,四季皆可游玩已成为大余旅游发展的新常态。

  近年来,大余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全域布局、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把全域旅游作为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走出了一条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力图变探新路

  大余县是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钨资源的日渐枯竭,一度陷入“钨竭城衰”的困境。近年来,大余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生态文化旅游城市转型。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厚重博大的历史文化是大余县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基石。”大余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曾云说。据悉,大余县高起点、高品质编制了《大余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每个乡镇成立乡村旅游办,引入社会资金、民营资金参与景区建设。经过多年培育,大余在全县11个乡镇建设了46个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

  “三条长廊”串珠成链

  黄酒文化旅游节、乡村夏令营基地、天华山宿营观日出……大余县内良乡生态旅游已步入“开花结果”期,一个个旅游项目的日益火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近年来,大余县以路串点、以路联景、整县推进,着力打造覆盖各乡镇的百里乡村旅游长廊、古文化长廊等“三条长廊”。深入挖掘红色经典故事、牡丹亭爱情文化等文化精髓,修复传承载体,还原旧址风貌,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牡丹亭文化园等投资亿元以上旅游大项目20多个,成功打造了“生态福地、爱情圣地、赏梅佳地”等旅游文化品牌。

  大余县按照“四季有景、四季宜游”的要求,引导各景点整合搭配花卉、瀑布等打造季节性景观。充分发挥龙头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构筑全域旅游交通网络,整合旅游路线,将各个景点有机串联,推动景区之间实现辐射连片发展。

  同时,该县创新探索“森林+旅游”“农业+旅游”“大健康产业+旅游”等旅游新模式,积极推进大余、崇义、上犹三县“赣州西部旅游联盟”和赣粤湘“三省九县旅游联盟”,实现了一季游向四季游、观光游向休闲游、景区景点游向全域旅游延展的蝶变。

  共享全域旅游红利

  金秋时节,在黄龙镇叶墩村蔬菜扶贫产业基地,一畦畦有机蔬菜长势喜人。基地通过“公司+基地+扶贫户”扶贫模式,为贫困户开拓增收路子。

  兴业富民,是大余县全域旅游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该县发展全域旅游始终坚持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引导百姓通过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土地流转等渠道创收,带动贫困户2536户7990人脱贫。

  近年来,大余县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与统筹城乡发展、与精准扶贫、与“三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机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从“扶贫”到“富民”再到“强县”的绿色发展之路。(叶功富 袁荣德 鄢朝晖)

责任编辑:耿立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