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张露莹:不遗余力为患者重回社会 点滴心血诠释医者本职

发稿时间:2020-07-12 17:0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西安7月12日电 “病人需要我,这种需要感让我一下就投入进去了。”这是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科主任张露莹提起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她坚守精神科26年的原始动力。

  回忆起经手的患者,张露莹总能娓娓道来,从病情到相处,她清楚记得每一个细节;而当被问起这些年在工作中取得过哪些成就时,除了不间断地帮助患者,她回想不起还有什么“突出贡献”。

  张露莹。西安市精卫中心供图

  首诊病人触发“被需要感”

  张露莹与精神科的故事有着很普通的开端:“来到精神科不是因为喜爱,而是需要一份工作。”然而,张露莹的故事又从一开始就有了不同。

  这要从她的首诊病人开始说起。那是一位有着重度妄想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暴力伤害妻子而就诊,经过张露莹治疗后症状大大改善。“那个患者再见到我,感激得要跪下。那一刻,我意识到精神科不仅能拯救一个患者,还能挽救一个家庭,他们需要帮助。”

  这种强烈的“被需要感”使得张露莹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她逐渐发现,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只是一方面,他们更需要被理解。于是,她开始系统学习认知心理治疗。

  她无休无止地参加各种培训、考试……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夸大妄想症状通过任何药物都无法改善,张露莹绞尽脑汁,无数次的苦口婆心的引导,终于改变了他的认知,控制了症状。“避免了更严重的悲剧发生,这也是我下定决心学习认知心理治疗的原因。”张露莹说道。

  张露莹大查房。西安市精卫中心供图

  一箱“最甘甜”的牛奶

  2007年,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组建社会救助科,专门收治社会“三无”患者——无经济来源、无身份或无住所。显而易见,这个科室收入低,工作累。面对院内招聘,张露莹不假思索挺身而出:”这些病人没有住处、流落社会,缺少了家庭支持,比其他患者更需要帮助。”

  工作比想象中更困难。从为新患者准备一身干净衣服到支持康复患者回归社会,张露莹竭尽全力动员身边力量进行救助和捐赠。“我是农工党党员,每次参与农工党会议的时候,我都以各种方式呼吁大家多多帮助。”张露莹把自己的这种呼吁称为“忽悠”,这些年来,被她“忽悠”来的人还真不少,捐衣服、承担费用……

  在社会救助科的三年,最打动张露莹的是患者送来的一箱牛奶。患者是个年轻小伙,发病时曾对周围人有过激行为,因此当张露莹把症状改善后的小伙送回村里时,遭到全村敌对,无奈只能返回。

  “我意识到,真正的救助改善病情,而是重新获得社会的接纳,这也更艰难。”为了帮助小伙重回社会,张露莹与民政局取得联系,给小伙子办理了低保并资助了一个三轮车,让他以此谋生。

  令人惊喜的是,半年后脱胎换骨的小伙回来看望张露莹了。“给我提了一箱牛奶,说真的,我觉得这个牛奶‘含金量’真高。他本来生存困难,现在能用自己的收入回报我,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甘甜的牛奶。”张露莹把这箱牛奶分给了其他“三无”患者,她希望每位患者出院后都能送来一箱这样的牛奶。

  把爱心和耐心放在首位

  在医疗行业,爱心和耐心通常被认为是必备的,对于精神科医生来说尤其如此,这在张露莹身上得到了强烈的体现。曾有一位98岁的老年痴呆患者长期住院,期间突发心梗。征求家属意见后,采用保守治疗尽量延长老人生命。为了不影响科室正常运转,身为科主任的张露莹独自守着老人,一天24小时不间断,盯着输液泵和血压,直到十几天后老人离世。

  “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哗地就下来了。”走出住院楼,张露莹才发现自己头发晕、眼前发黑,不眠不休的疲惫瞬间袭来,是什么力量支撑了她十多天?张露莹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患者哪怕多活一秒都会给家属争取道别时间。这就是我作为医生的价值。”

  在临床心理一科的工作中,张露莹同样把爱心和耐心放在首位。2014年,张露莹来到临床心理一科,她发现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治疗这类患者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外,张露莹投入更多的是爱心和耐心,“越是焦虑、抑郁的患者,越要真正体会他们的痛苦。”张露莹总是用大量的时间帮助患者分析,父母、伴侣、工作……梳理生活的每个侧面,找到发病的社会心理根源,对症治疗。

  “精神科本来就与社会紧密相关,不像心梗做个支架就好了,精神类疾病是环境和基因共同作用的。我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改善社会环境,从源头减少精神疾病的发作。”

  其实,张露莹一直是这么做的,每次参与社会活动,她都会抓住机会呼吁大家关注心理健康,还做了流浪精神病人的现状研究,探讨如何治疗、如何减少这类患者,为政府管理提供依据。未来,她计划将公益宣传和科普纳入工作范围,更直接地服务大众。

  回顾从医之路,张露莹总觉自己“碌碌无为”,她希望帮助更多的患者;展望不远的未来,她舍不得“医生”的身份,“我帮助了患者,也从患者身上获得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会一直做下去。”

责任编辑:徐彩侠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