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河南泌阳:焦竹园孕育“小延安” 红色圣地展新颜

发稿时间:2021-03-29 16:5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驻马店3月29日电 “要把游击队拉到山区去,拉到‘三不管’的地方,去生根发芽!”1934年1月,红军总司令朱德,对开展鄂豫边区的革命斗争作出重要指示,为开展桐柏山区的游击战争指明了方向。自此,桐柏山区的小山村焦竹园开始书写红色的故事。 

  近日,河南省驻马店市“不忘初心 寻访红色足迹”集中采访团走进河南泌阳焦竹园,追寻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 

    

  中共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资料图 

  “站岗要小心,枪支不离身,随时准备打敌人。”在焦竹园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前,讲解员唱起当年游击队站岗时唱的歌曲。“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鄂豫边省委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指挥部的驻地。这里留下了许多革命先辈奋斗的足迹,也记载着那段特殊时期的革命历史。” 

  1934年前后,鄂豫边工委和豫南地区党组织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围剿”,被破坏殆尽。1934年1月,红军总司令朱德作出“要把游击队拉到山区去,拉到‘三不管’的地方,去生根发芽!”的重要指示。 

  1935年8月,张星江、王国华、张旺午等在唐河毕店商定,将豫南、豫西南党组织合并成立鄂豫边省委,鄂豫边省委领导豫南、豫西南10余县党的工作,决定在确山、泌阳、桐柏、信阳四县接合部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桐柏山革命根据地。 

  1936年1月,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在信阳小石岭村成立。虽然成立之初只有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汪心泰、康春、吴恒山、老汪7名队员和3支枪,但鄂豫边区从此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队伍。 

    

  采访团追忆峥嵘岁月。资料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夺取地主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这支队伍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37年7月中旬,已发展到400多人。1937年10月,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进驻焦竹园、邓庄铺,省委机关设在焦竹园,游击队驻邓庄铺。 

  “这里是‘小延安’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前身,为竹沟成为中原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支撑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鄂豫边革命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黄海山介绍,1938年1月,根据党中央指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和中共豫南特委一起进驻确山县竹沟镇。2月,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到竹沟后,经过整顿和加强,第八团队迅速扩大到1500多人。 

  河南省委机关迁驻竹沟后,焦竹园曾作为招兵处,在保障中原抗战、人员输送、物资供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焦竹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得到验证,“拉到‘三不管’的地方,去生根发芽”得以实践。 

    

  采访团走进红色土地。资料图 

  岁月如歌。泌阳县铜山乡焦竹园村传承红色基因,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新生活,如今这片红色圣地已发生巨变。 

  走进焦竹园村,水泥路干净宽阔、希望小学内各式各样的教学设施一应齐全、高标准的村部、村卫生室等,眼前竹海掩映,四周群山环抱,红色革命根据地生机勃勃。 

  近年来,焦竹园村大力发展夏枯草、丹参等特色产业种植,建设夏南牛养殖基地、养羊育肥场、规模养猪场等。特色种植、养殖,现已成为村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抓手”。革命圣地焦竹园村正在绘就新的蓝图。(张香丽)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