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沿着红色印记看冰城 百年遗存见证龙江党史

发稿时间:2021-04-16 14:4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哈尔滨4月16日电(记者 张亚云)“在哈尔滨闻到共产党的空气”,这是瞿秋白在哈尔滨撰写《饿乡纪程》一书中的记述。1920年10月,他途径哈尔滨,第一次听到国际歌,深受感动,当即将国际歌译成中文,在国内广泛传唱。哈尔滨作为中国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城市,1923年10月,中共哈尔滨组成立,成为洒在东北大地上的第一颗革命火种。近日,“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团走进哈尔滨,见证这座英雄城市的百年党史记忆。

  哈尔滨兆麟公园内的李兆麟将军墓。张明超 摄

  在道里区西十四道街40号,有一处“哈尔滨通讯社”遗址,这里是我党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一家新闻通讯社。1923年3月,中共北京区执委派遣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筹建党团组织,二人感到必须有自已的舆论阵地,于是决定创办哈尔滨通讯社。1923年9月,他们与韩迭声在道里十四道街创办了“哈尔滨通讯社”。哈尔滨通讯社与东北三省无线电台合作,利用现代手段收发新闻稿,打破了当时哈尔滨的新闻被垄断的局面,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开展活动提供了条件,成为向中央提供国际国内情报的中转站。

  1923年8月,中共北京区执委又派共产党员陈晦生、共青团员彭守朴来到哈尔滨协助陈为人、李震瀛开展建党工作,此时哈尔滨共有党团员9人,其中党员3人,团员6人。10月,在陈为人领导下,正式成立了中共哈尔滨组,这是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党组织,标志着哈尔滨乃至全东北的革命斗争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在哈尔滨党史馆内宣誓。张明超 摄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位于道里区西十五道街,今年以来,每天都会接待四五百人的参观,哈尔滨各机关团体和市民学习党史的热情很高。哈尔滨史志研究室宣传教育处副处长徐辉介绍,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后,包括我党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在内的早期领导人借此往返中国内地和苏俄之间,学习革命经验,传播真理,中东铁路被称为“红色之路”。哈尔滨处在中东铁路丁字路口的中心,成为这条“红色之路”的枢纽。

  在南岗区一曼街241号的中共黑龙江历史纪念馆,每天都有大批机关团体来参观学习。在五层建筑3985平方米的陈列中,珍藏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至中国的报刊、档案等第一手文献资料;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东北十四年艰苦抗战的重要抗联文物;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战时大后方的黑龙江地区全力支前的典型文物。自2012年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各界观众400余万人次。

  人们在中共黑龙江历史纪念馆参观。张明超 摄

  在隔壁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内,分为“东北沦陷 抗日斗争兴起”“联合御敌 组建抗日联军”“艰辛苦斗配合全国抗战”“坚持斗争 赢得抗战胜利”“争取民主 建立东北根据地”“捍卫和平 进行防御作战”“扭转战局 转入战略进攻”“解放东北 迎接新中国诞生”八个部分,讲述了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烈士事迹,突出展示烈士280位,英烈群体8组,烈士名录5.6万位。

  市民在东北烈士纪念馆赵一曼烈士塑像前驻足。张明超 摄

  在南岗区光芒街40号,是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在兆麟街88号,是李兆麟将军纪念馆,不远的地方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兆麟公园,在公园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李兆麟将军墓;中央大街旁的马迭尔宾馆是新政协筹备会议的场所,1948年,民主人士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朱学范、高崇民、王绍鏊、李德全等人在哈尔滨就筹备新政协进行讨论和协商;在香坊区体育街1号的哈尔滨烈士陵园,安葬和安放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牺牲的英雄烈士246位,包括朱瑞、卢冬生、汪雅臣、王凤江等烈士……

责任编辑:徐彩侠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