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江西会昌:坚守民间文化阵地 让非遗接续有人

发稿时间:2021-07-08 16:1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赣州7月8日电 江西省会昌县是千年古邑,历史文化资源厚重。近年来,会昌县将创新发展融入到传承保护当中,持续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会昌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

  挖掘:让非遗走出深闺 

  每逢节假日,会昌洞头畲族村非遗传承人蓝兆兴,就会带着10多名青壮年在畲族广场展示畲族摆字龙。“以前我们洞头山深林密,交通落后,是名副其实的穷山沟,很多会舞龙灯的人为了生计都不舞了。”蓝兆兴说,通过不断挖掘,推行“非遗+旅游”,让畲族摆字龙成了游客来洞头旅游的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同时他们还经常受邀到省、市重大活动现场展演。

村民在表演畲族摆字龙。刘兆春 摄

  据了解,畲族摆字龙是一种独具畲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活动,自明初传入会昌,在当地已有几百年的传承历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文化遗产和它的传承者们渐渐老去,导致很多非遗项目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为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续数年,会昌县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并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逐级申报,与非遗项目传承人一道,坚守民间文化阵地,打捞历史记忆。

  “最好的保护,就是让非遗被更多人知道。”会昌县文化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梁玲娜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会昌县一大批濒危的非遗项目走出深闺,得到了有效抢救、保护和传承。截至目前,会昌县有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6项,市级非遗19项,县级非遗79项。

  传承:让非遗接续有人 

  日前,一场由会昌县文广新旅局、文化馆联合举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进校园巡回展演走进中村初中。以开展巡回展演的方式,把非遗融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更多有关匾额习俗文化。通过建设百匾堂、设立传承基地、榜书培训比赛、非遗进校园等,让匾额习俗在会昌得到了传承与发展。2019年,由保护单位会昌县文化馆申报的《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成功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一名工人在编制藤器。刘兆春  摄

  值得一提的是,会昌县还开展以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主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会昌藤器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平清现场手把手教学,让会昌藤器制作技艺得到有效传承。 

  为使非遗得到更好继承发展,会昌县非遗保护中心积极争资争项,加大力度投入非遗传承保护阵地建设,先后投入百万余元,建设了百匾堂、非遗展览厅、中专学校展厅,用于陈列展示非遗项目。与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赣南民间区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共建了田野调查基地,兴建了传承基地、传播基地和传习所19个,传习点62个。编印并下发了《会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生读本》2万册、《会昌山歌集》5000册,发放宣传折页等资料1.8万份,举办非遗图文展300场次,传承人进校园授课500课时。 

  此外,会昌县还出台《会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管理办法》,以奖补经费的形式鼓励民间建设非遗传习所。2020年通过山歌、小品、采茶戏等形式编排专场文艺节目,开展《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进校园宣传活动15场次,惠及2万多人次。 

  创新:让非遗焕发活力

  创新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该县专门设立了非遗工坊。在吉鑫缘非遗工坊,会昌豆干非遗传承人肖林山将会昌豆干制作方法经过分解,拆分成一个个标准动作,浸泡、磨浆、凝固、压制、包装等工序都形成了相应的标准,新手也能很快学会制作。 

  “没有传承人,我们就失去了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梁玲娜说,会昌县通过出台奖励政策,推优秀、树典型、布展销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对非遗的尊崇和激励氛围。如今,会昌县有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4人,让会昌非遗的发展底气日益厚实、后劲日益增强。 

  目前,会昌县已在江西五丰、吉鑫缘酱干和岚昌藤器等企业建立非遗工坊,共吸纳村民300多人,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相关技艺也得到了活态有序的传承。此外,会昌县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非遗资源,加强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增强了非遗传承的内在生命力,还提升了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据悉,2015年“会昌米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会昌非杨藤器厂被列为江西省一、二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会昌中专和会昌特教学校被列为省级非遗传播基地;2018年,会昌县被文旅部非遗司列为江西省唯一的非遗保护传承观察点、非遗工作先进单位。 

  传承接续护根脉。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县上下久久为功的不懈努力,会昌非遗事业正渐入佳境,未来可期。(刘兆春 黄振荣 余书福)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